首页
首页 > 作品频道

冬游天姥梦太白

文/刘伟德 几十年来,读了千百遍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名篇佳作,随口就可即席来一首朗诵朗诵,朋友们听了赞不绝口,都以为我有多好的记忆力,其实,无它,喜欢,烂熟于心而已。喜欢诗仙的诗作,不单是崇尚他的才华卓绝、文采风流,更因他的诗作所蕴含的精神境界、哲理豪情,已经深深沁入我的心扉、流入我的血液,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他那思接千载、豪迈奔放的奇思妙想,激励我放飞梦想的翅膀;他那侠肝义胆、志在冲天的鲲鹏之志,鞭策我脚踏坚实的大地;他那桀骜不驯、狂放不羁的文人风骨,让我在人生旅途中历尽了磨难,但也成就了我独立特行的气质,独辟蹊径的胆识,独善其身的素养,独挡一面的勇气。我是成也李白,难也李白,思也李白,梦也李白。我曾多次梦回盛唐,与李白携手同行,壮游大好河山,他诗兴勃发,我泼墨挥毫,那才叫激情四射、快意人生!最不济也要拜倒在他的门下,做他的书童,为他铺纸研墨,为他披衣打伞。崇拜他天马行空、飘然思不群的豪迈气魄;仰慕他出口成章,绣口一开便是半个盛唐的万丈豪情。 多年来就有一个梦想,要追随李白的足迹游历一遍,希望能滋养一些艺术才情,陶冶一些文化情操,激发一些创作灵感,成就一番鸿图大业。趁着带领文艺骨干到江浙采风之机,我决定首先探访浙东“唐诗之路”,到诗仙诞生杰作的天姥山一游。久负盛名的天姥山,是才子雅士云集的圣地,无数骚人墨客留下许多风流韵事、佳作名篇,唐宋时就已成为令人神往的天下名山,但不知何故后来却逐渐变得默默无闻了,有朋友建议别去,不然会失望的。我很纳闷,难道现代人都不读李白的诗作了吗?还是虽然读了,却是走马观花、附庸风雅,根本不去理解李白诗词所蕴含的哲理和意境?我异常执着,哪怕去了失望也比不去留下遗憾好得多,况且我脑子里一直想象着,天姥山一定不会辜负我多年的神往,一定会让我有意外的收获,最好就是下一场大雪,让我们这些一辈子也见不了几次雪的岭南人大开一次眼界、大饱一次眼福!也许是苍天有情,也许是机缘巧合,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了一切,但天机不可泄漏,却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意外的惊喜。当我们准备出发之时,天气预报说江浙一带正在下着小雨,气温接近零度,我就预感我们有可能美梦成真。当我们降落萧山国际机场,马不停蹄地乘车到达绍兴新昌县境内时,眼前已是茫茫夜色,在稀疏的灯光下,透过车窗我们可以看到外面下起了毛毛雨,并且还夹带一些雪花,偶尔也会发现路边的树木和车顶上有少量的积雪,但这已足以让我们兴奋莫名了。 天姥保佑,让我们真的碰上一场大雪,让我们见识一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住进酒店,团友们正在兴致勃勃地喝茶聊天,这时,我们听到一些雨声,往窗外看,还有一些雪花飘落。此时不去更待何时?我们马上冲出酒店,来到街上,灯光下,正飘飘洒洒地下着雨夹雪,不一会,我们的头发、衣服都沾满了雪花。机会难得,岂容错过!我们早已忘记了寒冷,不断地拍下雪花纷飞的夜景,也拍下雪夜中狂欢的我们…… 也许是旅途劳累,一夜难得的好觉,凌晨五点就醒了。我想起昨晚,几个被我们戏称为“好摄之徒”的团友,想早上六点前去登山,我马上决定与他们同行,于是乘着的士,在朦胧的夜色中,向天姥山进发了。车到中途,我才猛然想起自己是领队,竟然抛下团队不管

美丽的嶅山溪谷

文 / 罗洪安 仲秋时节,我和友人们再次游玩嶅山溪谷。 湛蓝的天空上,一层层雪白的云朵呈现着各种可爱的形状。南国的秋,山林依旧是一片青葱,山野间,只有几棵火红的枫树在绿叶中点缀,显得格外娇艳。山岭上的茶油果,在枝丫间露出深褐的圆脑袋,咧嘴欢笑,露出圆润饱满、深黑发亮的茶籽。 看着一丛丛无边无际的树顶,我突然对青葱的山林产生好奇。对于站在山巅只能看到树顶青绿的我们而言,它的颜色是单调的,它的宁静和安谧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连绵的山脉,不过是安静地见证着日月的变迁和时光的流逝。森林里面该是怎样的情景呢? 同行中刚好有一位登山驴友,他很平静地讲述一次在嶅山溪谷的森林中探险的经历。 “ 准确的说,那次进山,算不上有计划的探险活动,因为我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本来打算钻进树林转个小圈。看看我们在房顶看到的那几颗形态优美的松树。 ” 他一边回忆一边说: “ 我们顺着山民放牧的小径进了树林,一开始小径能容下一个人自由地行走,路面光滑,两旁的藤蔓匍匐在路旁。渐渐的,小径的路面变得窄小、模糊,厚厚的落叶覆盖住本来就少有行人的行小道。遮天蔽日的灌木丛挡住猛烈的阳光,整个世界好像突然安静下来,只剩下缝隙间漏下的一缕橘黄的亮光,还有那遥远深邃的一抹蔚蓝,像这个世界的眼睛,悄然地窥视着我们。空气中带着一股落叶腐化后的幽香,泉水的温润混合竹子的清香。一位同伴突然惬意地对着天空大吼一声,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除了山谷的回音,还有受惊的野猪发出的叫声,躲在树丛的鸟也发出惊叫,有的飞跃而起,瞬间,静谧的山林热闹非凡,无数的鸟躲在深处唧唧啾啾。突然,一位同伴惊讶地张开嘴,我们顺着他眼睛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只外形像鸡的鸟,拖着长长的尾巴,羽毛色彩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什么颜色都有,其艳丽的色泽和瑰丽的外形,让我们以为见到了传说中的凤凰 ……” 同伴一直描述着那天山林中的见闻,饶有趣味地回忆着那天怎么走着走着迷了路,闯入山林中曾经的村庄,看到已经被遗弃的古屋。在山中绕了一天,没能出来,以至于报警求救。 我的脑海一直停留在野猪穿梭和 “ 凤凰 ” 飞行的情景, 站在山顶的我,无法感受林海的蓬勃和热闹,无法体会原始森林的神秘和危险,只能在同伴的描述中进入无穷的想象。这如同在课本描述中感受钱塘江潮的壮观,或者在电视机前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终归有一种无法身临其境的遗憾。不过,嶅山溪谷那令人神往的生态状况,让我们叹为观止,我们在它的表面上依然能感受到嶅山溪谷非同凡响的美。 我们顺着登山道前行,两旁的山稔果随风摇摆,那黑紫的颜色工艺,陶瓷工艺品般的外形,时刻提醒我们别辜负了自然的馈赠,摘几颗,塞进嘴里咀嚼,甜丝丝的液汁顺着咽喉,直达五脏六腑,给身体注入兴奋剂似的,脚步轻盈许多。成熟的山板栗不仅为林中的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在食物匮乏的那个年代,这些是附近村民充饥的主要野果。离路边不远的地方,时不时有一两棵山楂树,一串串圆溜溜的山楂果把机头压弯,我们只要拨开身边的惊喜。伸手就能摘到,只要你有兴趣,完全可以带上沉甸甸的一袋回家。这些野果,曾被当作特产拿到集市上卖,秋季采摘野果,是当地附近几个村庄农闲时节的主要工作,也是除农产品以外的主要经济来源。 除此之外,山中的黄精、血风子、土茯苓、五指毛桃等珍贵药材,时不时

一腔热血扎根泥土 笔墨酣畅书写春秋——浅谈作家章社友的小说皇天后土三部

王从清 与农民作家章社友老先生相识于去年的郑州,当时我们《中华风》杂志及作家万里行主办了他的作品研讨会,记得当时的研讨会开的非常成功,也非常佩服这位创作颇丰的老先生对文学的痴迷与追求。刚好今年十一长假,抽时间拜读作品。假期的多雨天气,让我有幸在家读完了他的皇天后土三部曲小说:《灌河岸边》、《山路弯弯》、《黄土地》。说实话三部作品让我非常震撼,可读性非常强,浓郁的豫西地区风情文化扑面而来。大到物华天宝、风土人情;小到婚丧嫁娶、民风民俗、乡间俚语全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 章社友老先生首先是一个农民,然后才是一个作家,所以他的作品才能根植于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而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乡土,给予他无穷无尽的灵感。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父老乡亲的喜怒哀乐,全在他的笔下落地生根。掩卷沉思良久,都不知道如何下笔,三部厚重的系列小说宛若潺潺河流奔涌不息,篇幅所限,我只能摘取其中的几朵浪花,以飨读者,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 小说《灌河岸边》将故事的背景放在豫西伏牛山区西峡县一个叫做五里桥乡黄狮村的小山村,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以点概面反应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整部小说一气呵成,有很强的代入感。 小说的艺术特点鲜明,构思新颖,读完整本小说,我对开篇的人物出场及动作、细节、对话、心里、场景描写印象深刻,一幅普通农村家庭吃饭的场景栩栩如生,且看第一章第一、二段原文: 王红保放下饭碗,抹一下嘴巴,一扭屁股,腿耷拉到床沿下,坐在床边,思谋着是不是到街上走走?街上肯定有人闲哨。从学生到社员,以后就和村里人混在一起了。院子蚊子在叫,可能园子种玉米的原因,据说种烟就不会有蚊子。 父亲也吃完了,退坐在床头上,揪一根笤帚棍剔牙。母亲扒拉饭底的几口粥,看见父亲的所作所为,马上皱起眉头,沉着脸说:“又揪,笤帚让你揪光了,哪有钱买!” 你看:人物、场景、细节、对话、心里、动作等描写全在这短短的两小段里展现出来,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想往下读。 小说中还有一段关于割豆子比赛的文字,也非常精彩,你追我赶、生动有趣,留下那个时代深深的印记,类似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另外我还想说的文中有一段写景非常传神,现摘于后,与君分享: “秋风在豆子地上一波一波地冲锋,人们侧着身子,抗着秋风;鸟儿在空中无忧无虑地吵叫,一忽儿扎下地面,一忽儿又射向空中。” 作者拟人手法的运用,秋风一波波冲锋、鸟儿上蹿下跳,风传神,鸟生动,宛若神来之笔。 二 小说《山路弯弯》,文如其名就是主人公命运多舛的象征意义的写照。将20世纪八十年代一对男女青年的命运与大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内容跌宕起伏,读来令人动容,一起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小说重点塑造了娟子这一典型人物,围绕娟子这一女性倔强勇敢,面对困难、面对世俗,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小说的前半部分对三宝这个人物着墨较多,他的善良、真诚,他的聪明、吃苦耐劳,使他在异乡的城市有了落脚的地方,有了发展空间,本来可以站稳脚跟,大展宏图,怎奈红尘嚣嚣,天不遂人愿,飞来横祸夺取他年轻的生命。 下半部分的主人公娟子,是作者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恋人三宝的突然死亡,让娟子如坠深渊,更有甚的是她未婚先孕,在八十年代的农村,唾沫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谈叶细初先生《卓峰闲吟》的诗意栖居

罗洪安 叶细初老先生《卓峰闲吟》这部著作,看似闲吟,实则匠心独具,看似随意,实则处处诗情画意。而这得益于叶老日积月累的浓郁文墨气息,以及发自内心的诗书气质,他为槎城放歌,为乡情倾怀,用诗意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的美,用诗意的方式去提炼人生的哲理,活出了诗一样的生活,诗一样的人生。 生于斯,长于斯,叶老由衷地热爱自己生活过的城市。爱默生曾说:“语言是一座城市,每个人都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增添了砖瓦。”文字是语言最好的记录方式,叶老用文字来赞美他所生活过的城市,并用自己的视角去发现生活的诗意之美。槎城的美在叶老的笔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河源的万绿湖、野趣沟、客家文化公园、笔架山、桂山、东江画廊……这些美景尽入叶老之笔,跟随他的诗句河源的美景尽收眼底。读叶老的诗句,有身临其境之感,在领略这些自然风光时的同时,会有一些奇思妙想不经意触动你共鸣的神经,不亦乐乎。“朝卷闲云浮瀚海,暮飞轻霭接长天”《春游万绿湖》中一幅震撼壮观的万绿湖美景图映入眼帘,宽广浩大,水光相接,完全能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画意相媲美。而在《游东江画廊》中对东江风情的描写更是令人陶醉:“山青水绿碧波漾,翠竹千丛筑画廊。蝶舞蜂飞银鲤跃,桃园李熟稻花香。隔篱黄叶闻啼鸟,对岸青砖披艳阳”,一幅幅美景图铺展而来,有山有水的好地方,绿色盎然,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把东江画廊的静美与它的灵动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颗隔篱黄叶闻啼鸟的好奇之心,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原来惊奇的不只是鸟儿,还有游人对自然美景艳阳映

岭南首邑,一道苏堤越千年

晨风 天色微明,古城西门码头旁边的千年古榕下,叽叽喳喳的鸟儿忙碌穿梭,古城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与劳作。 环城道上,走来一位晨运者,一路小跑,他穿过散发着桂花香的六角亭,踩着长满苔藓的青砖路,拐个弯,就来到了古榕下。空气中夹杂着昨夜雨水的甜润,他在树下站立,做着深呼吸,好像要让这带着丰富水分子的空气,把自己的内脏彻底清洗一遍。考棚门前传来咯吱咯吱的脚步声,同样是朝着古码头的方向走来的。这是两位结伴而行的中年妇女。她们没有在古榕下停留,而是直接穿过码头上的石桥走向苏堤。她们一边不急不慢地走着,一边张开双臂做扩胸运动,时不时撒下一串爽朗的笑声。 正是大暑时节,苏堤两旁的晚稻刚插上不久。青葱的秧苗挺直了腰身,每一片叶子都缀满了露水,如一颗颗珍珠洁净透明、熠熠闪亮。这些水之精灵同时也落在其它草叶上、花瓣间,在露水的滋润下,大路田的所有植物都焕发着勃勃生机,饱含着青春的气息。 成群的白鹭在天空中盘旋,继而陆续落在秧苗的间隙中,在浅水中徜徉,悠闲地踱步。绿的苗,白的鹭,动的鹭,绿的苗,在加上空中轻纱般的雾气,置身其中,被这幅大自然美妙的画作深深吸引而停步不前,如梦如幻,美不胜收。 朝阳的光辉斜射下来,穿过云层,穿过白雾,穿过树梢,穿过齐头高的玉米杆,穿过竹篱笆,落在青菜叶子上,落在青幽幽的稻苗上,也落在鹭洁白的羽毛上。晶莹的露珠散发出七彩的光芒,整个田野像是突然从天空中落下五彩斑斓的丝线,到处闪着梦幻般的亮光。 一片高过人头的甘蔗地,露出紫色的杆,粗壮、油亮,带着锯齿的长叶子在朝阳的照耀下泛着银光,蔗农正在帮他们褪去多余的叶子。好让蔗杆更好地接受阳光的恩泽,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以便获取更多的甘甜。 池塘的水面上,一群鱼漂浮上来,嘴巴一张一合,在悠哉悠哉地游动着。水面上的涟漪,一环连着一环,以一条条鱼为中心,逐渐荡漾开去。放养它们的主人,搬来一筐青草,天女散花般,把肥嫩的青草洒向水面。草鱼们像得到指令一样,争先恐后地拥上去。叼一根草苗,沉入水中,时不时可以看到冒出水面的草尖一动一动,好不快活。 放牛的老汉赶着母牛和牛犊,唱着山歌,顺着机耕道慢悠悠地走来。年轻的媳妇挎着篮子顺着苏堤走来,到一个拐弯处,突然轻盈一跃,进了自家的菜地。一会儿工夫,装满一篮子蔬菜,一把绿油油的空心菜,五六个紫茄子,两三根金黄的玉米棒,几棵青绿的小葱,还露出洁白的葱杆。小媳妇顺着台阶走上苏堤,顺手摘了两串黄褐色的龙眼。她挎着菜篮在铺满鹅卵石的苏堤上走着,纤细的腰肢,随风摇曳着,像一个舞者那样轻盈。她穿着白底蓝花的客家风格上衣,与菜篮里色泽鲜艳的蔬菜,形成物我合一那和谐的画面。 阳光开始炙热起来,一阵一阵的风带着热浪,叶子上的露珠早已无影无踪。晨运的、放牛的、给稻子施肥的、摘菜的,都各自回了家,四周似乎都恢复平静,静谧下来。只剩下火辣辣的太阳陪伴着苏堤,它们千百年来一直就这么互相陪伴着,偶尔有形状各异的云朵,在天空中云卷云舒,静看苏堤似水流年。太阳用它用了千百亿年的速度慢条斯理地运行,树木也用它一辈子惯用的坦然接受阳光的照射。这时候的苏堤是热烈而静谧的,它们都习惯了彼此的存在,也习惯了彼此的节奏。就像古城的人民,习惯了苏堤的风景,苏堤也熟悉古城人民的作息规律一样。 骄阳下的苏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