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春山:“平凡的”乡镇干部
官塘驿是因何得名的众说不一,相传是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1年)一知县创建,官家修一口水塘而得名,又传说是古代朝廷用于交通的古站驿道而得名,又传说是因一座山与骏马而得名,又传说是远古时期的江南乡间一民女照顾多病的父母,日日提山泉饮水,走古驿山道,风霜雨雪,历尽人间辛苦,尽孝尽义而得名,又传说是这地方当官的特别多而得名,因何得名,民间各持一说。传说东汉末年“三国之战”时期官塘驿是直通赤壁长江江岸至乌林的邻近交通要道;传说东汉末年“赤壁之战”之前,孙策(东汉名将孙坚之子)无心在袁术部下效力,孙策与挚友周瑜(东汉末年东吴大将)商议拿家中宝物“传国玉玺”(孙坚伐董卓时在洛阳城获得一块玉玺)献给袁术,以家母生病祖业被人侵占为由,找袁术借得韩当、祖茂、程普和黄盖四员猛将随同回家保护祖业。袁术当时见玉玺眼睛放光急欲得到,立即答应了孙策用玉玺换四将的请求;后来袁术却因到那块玉玺野心膨胀急着去做了皇帝,汉献帝颁旨命各路诸侯讨伐袁术,连袁术的亲兄弟袁绍也与袁术划清界限,不久袁术兵败,袁术受到了灭顶灭门灭族之灾,那块玉玺要了袁术的命。孙策带领韩当、祖茂、程普和黄盖四员猛将(四将原都是孙坚旧部)离开袁术后一去不复返,在江东建立基业,掌管江东各郡。孙策与周瑜曾逆水行舟登上赤壁江岸,骑马围猎来过此地,诗曰:溪水云间快马行,午后已至古驿亭,忽闻林间音律起,疑是二乔在抚琴…… 官塘驿镇是新中国华中鄂南地区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的一个行政乡镇。 湖北省赤壁市官塘驿镇相连的107国道与京珠高速公路是连接华中鄂南、华北、东北,华南、西南等地区的交道要道,连接全国各地的交通…… 原湖北省赤壁市官塘驿镇洪涛林镇长是从哪个镇调过来的我不清楚,后来网上一看,他原任职于赤壁市神山镇副镇长(科技镇长),管科技兴农及综治委等方面的工作,他毕业于湖北科技学院。后来调到赤壁市官塘驿镇任镇长、镇党委副书记。 湖北省赤壁市官塘驿镇由原官塘驿镇、泉口镇、随阳镇、三个镇合并而成,比赤壁市神山镇大几倍,历任的镇领导、镇长、镇干部如车马战将入阵无数,有工作岀色的,有晋升提抜到上级任职的,有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凡是到任过的镇领导、镇长、镇干部都竭尽全力搞好工作。 我与洪镇长见面的机会较少,他给人的印象是镇定友善,眉宇间透露一丝英武之气,他走路的步子很踏实有力,有点象个军人。偶尔见到我时在我肩上拍拍,给人一种鼓励的力量。 工作时 洪镇长与镇党书记张少辉是形影不离的,并不是每次洪镇长到了工作现场张书记也能到,张书记往往迟会儿到,他要听那些找到政府来的贫困群众讲贫困情况,然后再与洪镇长想办法关心他们。 无论是酷热暴雨的夏天,还是风雪霜冻的寒冬洪镇长都特忙,洪镇长外出工作时群众与村干部有事找他,他只能电话里说稍等等、稍等等……哪怕是夜幕降临他都以最快时间赶回了办公室,帮等在办公室门口的人想办法解决问题。很多个寒冷的夜,很多次当月光照在大地上的时候他才忙完工作赶回家休息。精准扶贫,他带头工作在一线,亲自带领镇干部、官塘驿镇民政主任刘超等人到村,到访贫困户家了解情况,想办法关心他们,帮贫困户想办法搞养殖业、种植业等勤劳致富,从来不走形式的,暂时不能脱贫的群众暂时不能脱贫,继续帮助他们勤劳致富脱贫,真正做到了政府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心连心!
王广杰:老伴二三事
我与老伴婚姻不算“包办”,但也不是自由恋爱。老伴父亲工作在天津二轻局供销处,我父亲工作在北京,父亲常到天津二轻局供销处办事,一来二去与办公室张阿姨提起孩子婚事,我岳父人老实厚道拜托张阿姨介绍对象,张阿姨一看两个孩子条件相当,于是把我介绍给岳父之女,我就成了她的“囊中之物”了。 我与老伴四十多年婚姻说不上多么幸福,但在相互了解磨合中磕磕碰碰走过来了。妻子不爱说话,动作有点慢,我是个急性子不太沉稳,但我接受新事物还是比较积极的。每次听老伴讲她经历的过往,我都入耳入心和她分享这其中感受与乐趣。 我还年轻 这天老伴从菜市场回来对我说:你说这市场管理员什么眼神,一个跟我年龄相仿的男士,进入市场买东西不会用支付宝扫场所码,管理员说:你看人家奶奶这么大岁数了都会,你这么年轻大老爷们啥也不会。老伴听后问那位先生:您多大岁数了,先生回答:68。老伴说:我们俩同岁。老伴跟我说:我有这么老吗?我连忙说:没有,没有。老伴愤愤不平地说:我都让这些人给喊老了,哼!看着老伴孩子般的天真,我忍俊不禁。 学扫码 说起老伴学使用手机扫码也是逼出来的。每次老伴到华润便利店买东西,进门扫码怎么也弄不好,理货员帮着给弄有时也搞不好,还一个劲儿埋怨老伴:您买东西以后早来会儿,快下班了,你一个人影响我们店准时闭店。老伴听了很内疚,回家以后让我教她,她学的可认真了。老伴上班时是个干财务一把好手,退休了对智能手机不屑一顾。恰恰是她的不重视,疫情来了老百姓出行处处离不开手机,让她受了限制。她让我耐心一点教她,一遍两遍也不知道多少次她学会了智能手机的使用,然后她还当起了老师,教我家保姆查“车来了”,老伴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那只有被社会淘汰。 卖废品 一天老伴对我说:我今后再也不卖废品了。怎么回事呢?原来退休后老伴热衷于卖废品,只要她认为没有用的准给你当废品卖了。为这事我没少和她吵架,我说我的,她照卖不误。洗像曝光箱、我保存多年发表文章的报纸杂志、女儿小时候机动玩具,卖的我家打开每个柜子都是空的。她说老年人就应该过简单的生活,舍得断、舍、离。这天楼下收废品的来了,听到吆喝声老伴探出头告诉人家等会儿,老伴整理了一个月的报纸和装水果的箱子拿到楼下,收废品一看东西少,不愿意收,不耐烦地说:不要。老伴知道自己卖的废品太少了,还一个劲央求人家:我再上楼给你找找,收废品的理也不理走了。老伴望着远去收废品人不知如何是好。在返回楼道准备上楼时,她又转身走出楼道门,把这箱废品扔进了垃圾桶里。老伴跟我说:今后我再也不卖废品了。我正高兴准备鼓掌时,却听老伴接着说:我如果把废品送给这些收废品的人,他们还得谢谢我呢,块八毛的也不值当的卖给他们。得,我白高兴了,看来我还得把我需要的物品看管好,不然又让老伴给我处理掉了。 我和老伴四十多年的婚姻生活,虽有不同意见有时还各持己见,但也不乏点点滴滴的生活乐趣。我常想:婚姻生活中,平平淡淡才是真,虽然有时是一地鸡毛,但学会包容欣赏,努力活成岁月静好的样子。生活才更有乐趣,婚姻才更甜蜜。 作者简介:王广杰,男,笔名,五子书屋,天津市人,大专学历。中国共产党党员,天津作家协会会员,办有自媒体《五子天地》公众号任主编,中国乡村作家,《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中国诗歌学会
管彤:生为稻粱谋,余香永不散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三中 管彤 亲爱的袁爷爷: 您好! 没想到,还能以这样的方式和您说说话。 回望童年,连我自己也没有办法弄清楚,“袁隆平”这个名字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刻进脑海里的,那个时候只知道,您对全世界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后来上学了,您总是出现在各个学科的教科书上,老师们的口中说出您的名字的时候满是敬畏。再大些自己上网的时候,了解到了您让数以千万计的人们不再挨饿,让贫瘠的土地也能结出沉甸甸的金黄稻穗,让属于幸福的稻香飘满整个世界。 但是2021年的5月22日,传来了您去世的噩耗。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想象过像您这样极具影响力的人去世会是怎样的场景,甚至从来没认为您最终也是会离开人世间的。但人怎么可能不迎接死亡呢,这是来到这世界走一遭的必经之路啊。终于接受这个事实后,坚实的心墙大抵是被抽走了一块砖、于是冷风吹了进来。 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寻梦环游记》有段台词这样说道:“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真正的死去,整个宇宙都不再和你有关,从此以后不会有人知道你来过。第一次与第二次的死亡,对于仍然存在的人来说是一种伤痛,但永远将不会来临的第三次死亡,是对您付诸一生去实现的梦想的答卷。等到我们这一代人的后辈长起,会有人向他们介绍:袁隆平是一个把一生都倾注于造福人类的人,他或许并不高大,但他伟岸;他或许只是个普通人,但他伟大;他或许对自己很吝啬,但他对人们永远无私地奉献;他或许生活得并不如意,但他使得无数人安居乐业。 说到梦想,得到的回答一般都是什么呢?您的回答是:“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快了,就快要实现了。您猜我的梦想是什么,我就想当一粒好种子,努力成长,成为好果实将来到需要我的地方去,不做大梦,只做仅属于我自己的小梦。 前两天在学校看了一个讲述您的故事的纪录片,我在刚开头看到您的脸时就失了神,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伟人为什么也要经历生死病死呢?我自私地想着,一遍又一遍。 越来越觉得,您不单单是拥有血肉之躯的一个人了。对吃不饱饭的人来说,你是映在眼底的阳光,世界不能没有太阳;对能吃饱饭的国人来说,您是生长在内心深处的善良,人应永远心存善良和感激;对面临质疑的中国来说,您是融入血液的骨气,使国人无时无刻敢于坚挺起脊梁;对失败受挫的人来说,您是干涸的大地上流过的涓涓细水,不慌不忙地带来希望。无谓话的入流与否,最终都会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但对世界造福的伟人,会成为激流大海中的灯塔,千百年后仍旧为人们指引着家的方向。 我的身体站立在风口,满世界都是你的气息。 我的灵魂生活在远方,对你眺望,眼含泪光。 祝 天堂也有稻花香。 青年学生 2021年5月
叶碧权:客家母亲
己亥年 孟冬初六,岭南的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来到梅州市客家博物馆。博物馆前广场左边矗立一座高大的雕像——客家母亲,客家母亲头戴斗笠,撸起袖子,卷起裤腿,背着一个酣睡的婴儿,躬着身,拉着犁。雕像把客家母亲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和伟大母爱形像活生生地勾画了出来。 我站在雕像凝视良久,心情澎湃欠欠不能平静。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她心灵手巧,勤劳俭朴,正直善良,坚韧执着,默默地为她的儿女和弟妹们贡献了一生。母亲虽然没念过一天书,识不了几个字,但崇尚文化,注重教育,敢于担当。母亲为她弟弟和我们六兄弟姐妹的学业十分舍得花钱,用她的勤劳智慧成就了舅舅和我通过读书成为国家干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 我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说新丰江水库建设之前她在回龙镇(现淹没)的生活故事。母亲共三姐弟,她最大,舅舅小十岁,还有个比舅舅小三岁的妹妹。母亲十六岁那年,外公就逝世,外婆是个弱小的女人,于是支撑家庭重担就落在我母亲身上。年纪轻轻的她在别人的指点下,砍柴伐木、犁田种地、筹划过日子,主持着家庭大局。母亲嫁给我爸后,外婆一家很多事是要靠我的父母帮助。甚至后来因新丰江水库建设需要移民时,两家人都决定移在一个地方,以便互相照应。移民到一个地方本来万事从头再来,难。加上移民后的几年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双重困难叠加在一起,移民人的生活难上加难。母亲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同时兼顾着娘家,资助舅舅到师范毕业。 在别人农闲的时候,母亲总是忙忙碌碌,有时看见她编篾织箩,有时看见她用多种颜色丝线织花带。邻居看见有时笑说她是“男公”,有时夸说她是“织女”。我经常围在她身边要她说故事,母亲经常给我们讲故事,故事有她的经历,也有她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还会教我们一些简单的常识,如:十二时辰、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谚语等等。 我上小学后,母亲经常说一些舅舅读书刻苦的故事,要我们向舅舅学习,好好读书,以博出息。她还常说因为自己没文化,干不了大事,通过事例对我们说笔头比拳头有力量的话。那时父亲在公社加工厂上班常年不在家,母亲在生产队出勤,我们兄弟姐妹众多且年幼,每年年底在分口粮结算时,都被生产队评为超支家庭,家里供养了一年的大肥猪只能抵超支额,猪仔本钱还是由父亲垫资。 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实行了个人承包责任制,因父亲没有参与承包经营,就回家务农了。父亲在家里郁闷一段时间,次年父亲因病而逝。为父亲治病花光了家里几年的积蓄,家里的经济状况一落千丈,母亲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但在教育儿女方面,她从未妥协,还是经常鼓励和要求我们兄弟姐妹要读好书。她常说船到滩头水路开,再大的困难都会过去的话。 父亲去世那年我刚好小学升初中,中学离家十几里山路,大家都在校寄宿。一次周日下午,我在等同村同学一起去中学,不觉中坐靠在家门口睡着了,当母亲干完农活发现我还未上学时,已是下午四点多了,她说送我去学校,不能耽误了当天晚上自修课。深秋太阳落山早,母亲送我到离中学约一公里远的地方,天快黑了,我淌过小河,要求母亲回去。周六我再回到家里时,妹妹对我说那天母亲送我,天黑了很久才回到家,她在村头的山边等母亲等了很久,母亲在山路上摸黑回家膝盖也摔破了,我妹妹说着说着就哭了。当路的两头都是自己幼小的孩子时,我想母亲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