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作家频道

“写诗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 诗歌如何影响一个人?

作者:西 渡 纪录片 《人生第一次》 中,拍摄到了漭水初级中学的一堂诗歌课。这所学校的811个孩子,有一半是留守儿童。为了帮助这些早熟的孩子能够诉说内心的情感,支教的大学生康瑜开设了一堂名叫“四季诗歌行动”的校园诗歌课:“春光课”、“夏泳课”、“秋日课”、“冬阳课”…… 人生第一次,山里的孩子提起了笔,书写属于他们的第一首诗。面对陌生的文体,孩子们略显羞涩,但老师很快便惊异地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诗人。 “乌云和白云结婚/我们欢呼着/去捡他们撒下的喜糖” “宇宙像一个没点着的烟花/没人愿意给他一点火光/他生气了 愤怒了/把自己点燃了/宇宙烟花爆炸了/宇宙诞生了” 在高考的语文试卷里,作文题目里有这样一句话——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诗歌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但可以悄悄改变一个人。 正如《人生第一次》中所说: “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 。 “会写诗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图片来自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无以替代的诗歌 人类理解世界有两种基本方式: 其一是以理智的、逻辑的方式理解世界,它以探究和揭示客观世界的真相为目的; 其二是以感性的、直觉的方式理解世界,它以探索和发现心灵世界的奥秘为目的,并通过情感中介把客观世界内化为心灵内部的存在,达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 从前一种理解方式,发展出了 精密的科学和高度抽象的哲学 ;从后一种理解方式,则发展出了 种种不同样式的艺术 。 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都是人类以感性的方式理解世界的重要艺术形式。理解世界和人类自身,是它们的共同目的;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是它们共同的手段。 但由于表现的媒介不同,创造的艺术形象各有特色,它们在理解世界的方式上也有差异。 有很多证据表明,诗歌、音乐、舞蹈三者有着共同的起源,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后来才逐渐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偏重意义; 音乐以声音为媒介,注重和谐; 舞蹈以形体为媒介,看重姿态。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剧照 诗歌和音乐都是时间的艺术,两者的关系尤其密切。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诗、乐一直相伴而行。近代以来,两者才逐渐分立,但依然算得上情谊亲密的姐妹。 音乐以声音为媒介;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声音也是语言的一个重要成分。 两者都有用节奏抒发情怀、感动人心的功用,节奏是两者共同的生命。 但两者也有重要的差别,音乐只用声音,它的节奏是形式的、整齐的、规律的。 诗的节奏既有音乐的成分,又受到语言的节奏的影响,倾向于自然、变化和非规律。 音乐的节奏是抽象的,它所唤起的情绪也是抽象的,没有固定和明确的对象;诗在声音之外还有文字的意义,可以据此创造出具体、鲜明的情境,它所唤起的情绪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明确对象的。 文字的意义总是含有理智的、逻辑的成分,所以, 诗歌在感性之外常常还带有理性的因素,音乐则是纯感性的艺术。 诗歌中常常含有鲜明的视觉形象,这使它与绘画也攀上了亲戚。所谓,“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 ”,都是就诗与画的这一层联系而说的。 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上图为藏于美国火奴鲁鲁艺术学院的王维画作《长江积雪图》 但两者的形象毕竟不同。画是静止的空间艺术,它捕捉的是事物瞬间的情态;诗是流动的时间艺术,它呈现的是事物连续的、变化的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