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作家万里行

中华风杂志走进南阳:张三醉《金华观记》-中华风年度文学奖盛典

    如果有人问我,有宗教信仰么?我说,我是道教徒。实际上,我没入道门,只是内心中对道家文化理念、生态伦理观的认同而已。道教,是所有宗教当中最为宽怀的,宽怀到只要你心中有一种大道自然的理念,那么,不管入不入道门,你已经是道教徒了。

    道家文化在我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人们通过自然的启发,积攒了各种思想文化。道家思想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相融的观念,在我们现在也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的。人们离不开自然,生态伦理不能违背,否则,人类就要遭受大自然的严酷惩罚。

     去年下半年,国家采取严厉措施进行环保治理,为什么?就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今年,农业部对转基因种植物进行严查,为什么?还是为了生态文明。如今的农田,不打农药就长不了庄稼,这是何等的可怕;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是年青夫妻不生小孩,他们到医院检查,双方是健康的,然而,就是怀不了孩子。人类,作为自然的一员,抚育下一代是天然的必然,然而,自然生态被破坏,就会受到来自自然的无情打击。

    道家崇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气贯通、融为一体的,主张不违反客观规律,不破坏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保持合理的维度,与自然和谐共生。在道家看来,自然界是神圣的和不可侵犯的。因此,道家的生态观,与人们常说的以法律规定或行政干预来约束物欲、实现环保的观念有极大的不同,道家是出于对自然的依恋、敬畏、心灵崇拜,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倡导“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生活方式,弘扬与自然和谐的生命乐趣和文化诉求。认为人只有回到自然,才能回到真正的家园,享受人生的快乐,包括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包含着生命意义的无限和永恒,这是一种与政治强制无关、完全是出于内心需要的环境意识和生态伦理,这是道家的生态智慧。

    目前,国家在评宜居城市,为什么?还是本着生态文明来发展、为了老百姓有一个健康的生存空间。淅川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

    丹江在淅川境内穿越而过,丹江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的水源地;这里有八仙洞,溶洞绚丽多彩、仙雾缭绕、若隐若现,犹如进入梦幻仙境,令人留恋忘返,是国家级景区,形成于寒武纪,传说八仙曾在此修炼。洞内有聚仙厅、蓬莱阁、瑶琳仙境等景点,既有南方溶洞之高大雄伟,又有北方溶洞神奇形象之特点。是寄情山水、生态休闲的一方净土。

    无独有偶,淅川境内还有一处中原名观:丹江之畔的千年古庙金铧山娘娘庙,即金华观;她静立在金铧山顶,守护着一种宁静致远的虔诚。淅川是宝地,之所以是宝地,我想,大约是与道有相通的之处吧。如果说八仙是一种天之浪漫,那么,金华观则是一种地之真实。“薄雾终日绕宫阙,朝朝日日不知年。寻道入山访药去,方知此山为圣山。”金铧山不高,丹江水环绕了她的悠然;金华池不深,却也是大道通顶在山巅;金华观供奉的不是三清天尊、老君、玉帝、文昌、关帝,而是金华娘娘和药王;金华娘娘送子送福、药王救死扶伤,正是百姓的生活内容;我想,这就是金华观与山下尘世最真实的相通。

   道家倡导“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清静寡欲”的生活方式以及人格独立的价值取向,在内在精神与气质上极易引起落魄文人、失势官僚的认同,成为其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得势“入为儒”可上高堂之梯;一旦失势,依然有“出为道”的路;归隐山林不是归隐,而是山林给了一种宽怀,道的宽怀;从而使人生有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这一思想,对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诗歌等都有极大的影响。从金铧山残缺的碑林里发现,屈原、范晔、欧阳修、元好问、范仲淹等等都曾登临、驻留过金铧山,“天下隐士出道家”是一种情怀,更是文人墨客寄情的山水、崇尚自然的心灵归隐。

    在淅川当地,金铧山娘娘庙是家喻户晓的,娘娘庙的重建者姜道长,关于娘娘庙的由来、传说和神话,如数家珍。

    民间相传西汉未年,外戚王莽掌握重权,见幼主年弱,妄图改朝换代,坐拥天下。逃回南阳的刘秀成为了他扫除障碍的最大隐患,为了扫除障碍,王莽派重兵围剿刘秀于顺阳境内(今内乡、淅川交界),见刘秀钻入没身的马齿苋丛科内。王莽随动用神犁去翻开马齿苋,以逼刘秀现身,但犁到顺阳境内金铧山时,因马齿苋根固而细密,把王莽神犁的金铧绊掉,刘秀得以逃脱。刘秀恢复汉室后,为感谢马齿苋的救命之恩,遂封马齿苋为长命草,封此山为金铧山。后人为了纪念,修下庙院,以求平安!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国泰民安的渴盼。

    道家相传一代宗师麻衣子,原名李和,义熙十年(414年)夏,南阳大旱,麻衣子在位于菊潭灵塘山一座山洞中苦修,当地居民张奭多次率民众请他祈雨,他都以自己道术浅疏为由婉拒。眼看庄稼颗粒无收,金铧山旁的青龙、黑龙、黄龙等十二条金龙,化身十二个少年,到麻衣子所修练的山洞中请求其施法求雨,告诉他可以答应百姓的请求。麻衣子遂施道祈雨,第二天,果然雨至。事后,十二少年托梦告知麻衣子,他们十二人都是龙族,受玉帝委派特来此山辅助,说罢十二人化做云烟成为十二座龙山(至今金花山附近仍然留用青龙作为村名)。后来修道已成的麻衣子在河南、湖北等地云游,救苦济贫、劝善惩恶,百姓敬之如神。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封“麻衣子”为“慈惠普济真人”,十二龙子被封为十二公,并遣坤道李始祖于金铧山重修圣庙,使金铧山成为当时名震遐迩的皇家庙院!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一方美好的感恩。

    金铧山娘娘庙几经磨难,直到九十年代末,道长姜诚英(俗名江改华)缘于对金铧山历史渊源的仰慕、对寻道的虔诚,她只身一人来到金铧山,以道的虔诚、坚定的信念,依托党开明的宗教政策,在大德信士们的帮助下,把狼藉残碎的金铧山娘娘庙重新支撑起来。千年庙宇,重放光彩。或许,这就是道之所以为道的一方大爱!

    而今,金华观静立在悠悠山水间,她不为功之名、不为利之益,只是静立于生态自然的山中。她体现了道家的生态伦理中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精神存在的统一。求子、求福、求药的来了,其实,大家都明白,不是为了迷信,而是为了表达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自然之神所表达的一种敬意。

    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是有远见卓识的。今天,我们国家在倡导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坚持道家文化的优秀成分,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在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占优势的情况下,中华文化何以保持自己的民族性?何以构筑中华文化安全的万里长城?是一个迫切而重大的问题。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点上,融合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在心灵深处形成强大的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既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也是我们中华人神圣而崇高的责任。道家文化的生态的伦理观,在哲学领域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

    丹江淅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的文化积淀,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文物大县。道家文化滋养了这一方水土,八仙洞、金华观是丹江淅川的两颗传统文化明珠。我游金华观,大道思中原。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