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散文随笔

犹如莲花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作者: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是《普贤行愿品》里的一句。

在经中,是这样,我可能永远悟不到。在我眼中,生活,本就如莲花、日月,如这句话说的一般。
当我们误把写作热情当作写作才华的时候,我们会对文字不恭,同时慢待自己,也就谬误了一切。
所以,我想去写些无序的话,真的映照我们自己的话。
犹如莲花,犹如日月。
真的去品味信仰。真的去发现自己。
(跟鱼有关的故事)
在我印象里,每当家里做红烧鱼,我便是第一个坐在饭桌前等待的。我圆圆的眼睛直不愣登的盯着还未摆上菜肴的空桌……
从我记事开始吧,就有了这番景象。
我不喜欢大块大块的鱼肉,却迷上了对于红烧鲤鱼或红烧草鱼来说并不起眼的一部分——鱼头。并且我是对它情有独钟,记得妈妈看我爱吃鱼头,就给我做了一个大鱼头汤,让我吃鱼脑,但是我却剩下了,她很生气,但的确,我只是迷上了红烧鱼的鱼头,哪怕是一条小小的红烧鱼,它的鱼头都另小小的我垂涎。
……
回忆起来,真的有趣不已。就像我们在说“有意义”和“没意义”的时候举例,对于一个公司老总来说,小学时,哪怕大学时,当一个小组长,当一个干部是不是有意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吃鱼头的时候,现吃掉它的眼睛,尽管它硬硬的眼珠另我的味觉很不舒服,但我仍乐此不疲。
一次,我想,为什么非要吃掉它呢,就把它搁置到了一旁,但就是这样的一点“不为之举”,却让我一顿饭都没得安生。我很是不安的桫椤着鱼头骨,不安的都到了不知到自己在吃什么的地步,我不敢去看那条鱼,哪怕看一眼盘子都让我感觉像受刑一样……
这是多么奇怪?好像对我来说,只有经常投硬币来决定是要喝可乐还是要喝咖啡的青春美少女们,才会有我以上的心理活动。那时的我为自己豪爽大胆而骄傲,这样的事说出去会让我堕落到与柔弱的女生们一样,我发誓要把它深埋心底。
……
但过了没多久,我仿佛想明白了一些东西——其实现在看来只是成长道路上的心理变化而已。我开始回忆起那次不快的吃鱼经历,点点过程历历在目,为什么我会不安?为什么我不敢看鱼?为什么……因为我没有把鱼眼睛吃掉?
是啊,当你吃鱼的时候,你发现没有它的眼睛正在看着你。我从未因为这些小事而如此计较过,也是这样,我终于用了尽半年的时间总结出来,当我吃鱼的时候,它的眼睛看着我呢,所以我坐立不安,谈何享受一顿大餐?所以每当我吃鱼的时候,我都会先吃掉鱼眼,这个习惯一直沿袭到现在。
因为我,这条鱼死了,成了我的食物。就算它是条死鱼,我买来了,可小贩的鱼是有限的,其他买鱼的人不会因为我买走了它而不去买。小贩会根据顾客的需要去杀鱼,换言之因为我们他才杀鱼,那跟我杀了它又有什么区别呢?
不禁在想,世间生灵啊!于是,现在的我是个素食主义者。
好像鱼脱离了水死路一条,它的空间太小了,只是水中而已。但地球上有多少陆地有多少海洋呢?我们自以为广阔的大地就没有了局限吗?谁都生活在谁的世界中,此话不假。我们生活在社会里,认为社会如此大,大地如此大。鱼生活在水里,仍遨游不息。
……
对于经常游走在菜市场的我来说,那里是遇上鱼的最好去处。当然我不是为了看鱼去的。我在一个摊位上买了虾米,但小贩找不开钱,就去找人破。我在那里环顾四周,它对面的一个摊是卖活鱼的,一个男的要了一条鱼,称了称分量,小贩把它放到案板上就要杀,他说:“太小了点,我给我换条大的。”这条快要窒息的鱼被仍回了池子里,水花溅落了一地——它暂时得救了。但另一条鱼被打晕,挖掉鱼鳃,清理干净……
我觉得有时候病人就像那些池子里的鱼,尤其是重病人,或者手术台上的病人,跟这些鱼一样,完完整整的被动,就连叹一口大气都是受限制的。(当然不是说大夫是小贩,对病人残忍。)
我去年心脏手术拆线后一个星期,便上了慕田峪长城。当时我理智的知道这对身体不好,但这种“不好”只是单单的不好,还没有对我的生命构成威胁,。那时候的我已经被沉闷的环境捆绑的喘不过气来,与对我身体的不好相比,心情的压抑对我的损伤更大,于是我“理智的”去了。那时候我就是想摆脱“活鱼”的身份而不顾一切。
……
无论是我盘中无辜的鱼,还是大海里或许一生都不曾接触人类的鱼,所有宗教都在强调“众生平等”,我想我更倾向每个生命都是有灵魂的。所以我愧疚的不敢看鱼的眼睛,所以我为案板下的鱼而感到心酸,像我们周围的一些无奈一些困苦一样,单单按个体来说,它们经历着比我们还残酷的抉择。其实有关鱼,可以说的太多了,正因为太多了,所以我们忽视那些有关它们的感受。
 (随缘)
如果说“缘”的解释是机缘,那么“随”就是行动了,所以说随缘是没有上进心的,是随波逐流的我就非常的不认可,因为“随”是行动的意思啊。
在没有思考“随缘”这个词之前,我还不能确定一个自己的“行为准则”,说行为准则太大了,所以我用引号把它括起来。
我简单的认为,随缘便是不去固执改变不了的事情,而去把握可以改变的。改变不了的事情怎样无奈抱怨,怎样去试图扭转都是幼稚的,当然如果这个“改变不了的事”是善缘则更好,但如果是孽缘呢?谁是谁的儿子,谁是谁的妈,你来到了一个单位碰巧遇上了一个人……这些事情都是“缘分”了!
……
我把“随缘”分为三步,一是弄明白什么是缘。而我自己很了当的说,我不知道“缘”的确切解释是什么,所以我得继续思索。二是要随什么样的缘,这当然不是说是善缘就随,是孽缘就不随,而是怎么去把握那些好的缘分,更好的发挥出它的价值。三是,怎么随缘。
……
想想世界这么大,他们却是你的父母!社会这么大,你就来到了这个组织!人这么多,你却认识了这些人并有机会成为密友!
……
真是神奇啊!记得看过一本比较经典的杂志,上面是一些名人们在讨论宇宙。无论我们自认为自己的宇宙多么大,哪怕“大宇宙”都在里面,那也只是我们的“小宇宙”罢了,大宇宙仍然把我们这些个体涵盖。
无论怎样去看待机缘,很多东西都是我们无法决定的,那就让我们去改变可以改变的吧!
最开始皈依佛教,感觉还有些许矛盾,因为年少无知的原因,现在想想真像哲人说的那样:“无知是最大的罪恶”,不知会不会写这些亵渎了佛教,但就算是对无知的忏悔吧:我知道佛教讲因果,讲缘分,所以义无反顾的虔诚与它们,但却一直认为佛教不是无神论。我反对迷信,但宗教不是迷信,我认为人有三层生活,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感情、艺术等等),三是灵魂生活,便是信仰了。宗教占有了信仰的绝大多数,而生活在现代的人太缺少灵魂生活了。可是烧香拜佛不是迷信,但隐隐约约的仿佛就与科学相悖……我曾自欺欺人的说“我是无神论者,但我仍有信仰”,这是多么大的幼稚以及怀疑啊!但是后来开始学佛了,慢慢明白,佛教是无神论,此无神论非彼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它信因果轮回,而不信神。所谓菩萨佛陀的样子,只是只有“意象”的事物能让我们明了,所以依附在凡间的体现,但是因果才是本质。
……
因为,所以。
这便是因果最简单的模式了吧!
……
我想,宗教与科学完全是两个领域,它们不相违背。如果有一个时候它们不但不会让人们为其争执,而且还可以互相解释……那么将会是一番怎样的光景……随缘吧……
(亦医)
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华严经》中的闻法四想
想必我们都是伤痕累累的,因为我们不曾完美。就像一个不健康的人,既然不健康,肯定就要有求于医道。
我很熟悉生病,但是我不了知这些“病”。如果没有那些症状和一张张机器打出来的化验单……想必你都不知道自己和病正在一起。
生病的人拥有一个不完美的肉体。
我是“不完美主义者”,其实本来就没有什么完美不完美,对不对,错不错,一切都是相对的。我那天在朋友车上坐着,就听到有人叫我,我打开车窗,看到另一个朋友坐在驾驶坐上开车。我们的车向前开,他的车用同样的速度也在向前开,一路上开的都不快,我们竟然就这样聊了起来——是啊,我们都在以同样的速度向同一个方向前进,所以我们都是静止的。
……
不过好在我们用了很多很多方式去把这“不完美”改变的更能然我们接受,让自己好起来去做想去做的事。于是我们做检查,挂专家号,吃药,手术……但是,你必须知道自己病了。
瞧瞧我的说法多么幼稚……因为我自己特殊的病一直漏诊的缘故,我认为就医的第一重点就是诊断,当然大多数诊断都不是问题,可是,如果把这融到闻法思想里,我们能知道自己是不完美之身吗?我们认为自己做的全都是对的,所以我们才那么去做。
可是我们“不完美”,所以都应把自己当“病人”,因为我们是凡夫俗子,我们不曾完美。意识到了自己是“病人”,那就去找药,找大夫,从而去治疗……于是我们找到了“法”,找到了“善知识”,“精进”就是治病了。
但是,我们意识到自己是“病人”了,但我们得了什么“病”呢?又怎么能去对症呢?如果总用我执的想法去对待自己,那么那些剖析出的“病”,又是不是问题的根源呢?有欲望,但实现不了,轻则失落,重则痛苦,所以无欲则刚。
我们有“这是对的”“那是好的”“这是应该的”的种种想法,于是痛苦也好,甚至自私也好,都是它们的果,因为我们有了这些种种,便是病因了吧……但它是“因”,却不是根本因,好再知晓已经难得。我曾有段时间练字,自己很满意。但是当在电话中朋友跟我说一个需要记录的地址时,我匆匆忙忙的去拿笔记录,那字……跟没练习之前无异。我们在反思的时候,尤其是在大德的开示下反思,必有所得,但我们走过了太多的路,也错过了太多的风景。我们做错了事,想错了事,可是来不及反思,可是反思之中我们会有所得。但很多时候,很多很多的时候是没有这个时间,这个机会的。
在长时间的去坚持一个信念时,自然会有一个习惯。比如写字,我现在是放弃了,如果不放弃,相信我无论怎样潦草的写字,都会很漂亮,因为我已经是这样的了,我的字就是这样的。
……
我们“治好”了病,已经把自己的身体变成了另一个样子,另一个更好的样子,这个状态会维持,如果不出其他问题,这个状态会维持一段时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
我自知自己会时不时有写肮脏的想法,就是不够慈悲的想法——烦躁,怨恨,轻视……我甚至怀疑过,是不是“罪恶”的……呵呵,真是这样,因为我不曾了解自己为什么会烦躁、怨恨、轻视……
找到妙方,坚持下去!
我们都是残缺的,所以要去填补它,慈悲越多,就像光明,漆黑就越少。
我想,当我们的心充斥的全是慈悲与善意的时候,那么我会眼中的世界也都是美丽的了,因为我们的心是美的。
(我们曾被无常操控)
我们曾被无常操控,有机缘,也有自己的不清醒。不过无常仍然在继续着。
对于我这个本应被病魔带走的人来说,生命已是不知“无常”过多少次了,之所以我去想无常,也是因为在跟他周旋的缘故吧!
没有人真正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所谓知足常乐的人们也只是以平常的心,生平常的态了。
每个人都有欲望,欲望实现不了就痛苦,每个人都很痛苦,所以有很多人希望众生皆解脱。
当我们想到别人的时候,心里就平衡了很多,随之,平静了许多……
……
当我们有恨的时候,我们就不属于自己了,因为你的心被隔阂了,你属于一个控制着你的自己。
我感到,这时怀揣着恨的我们并不那么坦然,我在怀疑自己,轻视自己,但仍时刻想着改变自己。但是你都不了解自己啊!你怎么去接纳自己,理解自己……何谈改变?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发现,我并不恨什么,所以,我一直看得到这无常……
有个词我们常常挂在嘴边,就是“舍得”,这个“得”字我们说的时候是轻声,不过我还是提议这时候我们着重的读它三遍。只有“舍”方能“得”,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慢慢的我们更去计较“舍”,而不清楚,“舍”去之后,我们得到的。
如此舍得,在无常中,要修炼自己的我自岿然不动了,可有了循规蹈矩,却又添了不少色彩。可这色彩不一定都是惊喜,有可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黑墨泼来,甚至把原来的色彩全都覆盖了。
所谓天灾人祸……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思路中断了,因为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这就是无常吧!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挂在网上。看到佛学院的群里有一位师兄发言:四川地震了。我没有在意。因为咱们周围随时在发生着地震,有大有小罢了。但就当我用鼠标按下关闭窗口的叉子的时候,电话响了,是我的一个好朋友。她在电话里哭了,说她的爸爸在成都,现在联系不上……我在劝她的时候,点开了网页……这就是四川汶川县的里氏7.8级地震。并且周边县市很多都颇受波及。不过,晚上十一点我接到了一个好消息,她爸爸在机场呢,就要回京了。
所谓因果不虚,但我们仍需努力。我们因现在的行动,种下今后的果,也就是因之前的事由,种下现在或喜或悲的如今。
汶川的地震可谓是建国以来的大灾,我在北京都感觉得到很大的晃动。
在没有亲身经历的时候,我只是顾及我自己,顾及我的亲朋好友,想来当时的种种想法,真是这样。后来种种渠道得知灾区的困难境地,想必有人性的同胞都会为之动容!于是,跟周围的人一起,都在给灾区加油,祈福!
……
无论是科学也好,还是实际的仪器,天灾真可谓从天而降,在这无常里,我们却又不曾知晓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
去年,我认识了敬老院的w阿姨。她因为出车祸下肢瘫痪和一些其他原因住了进来。阿姨六十多了,唱歌写作绣花上网样样精通!就连现在只能躺在床上还坚持,只是屋里没有电脑上不了网了。
W阿姨出车祸的前一天,她的一个网友约好第二天晚上跟她在网上见,但是第二天上午他们两人都上网了,并且他们都看到了网上的显示,都知道对方在网上,可是当时谁都没有理谁。后来w阿姨下线就出门了,就在街上,一辆车撞过来……w阿姨的网友很后悔,为什么当时在网上没有理她,哪怕托住她十秒钟,悲剧也不会发生。
有太多的“如果……当初……”,我不知如何说起。
因果不虚。现在我剩下的好像只是祈祷罢了,可是不,我们的愿望跟怎么去做是个能力,爱的能力,慈悲的能力,以及感知……
不得不说,得到与失去,如影随形。失去与得到,相辅相成。
(我心我愿)
我们总是给成功下了很多定义,学业,事业,家庭,钱……
不久前,一个朋友办了学校了辩论赛,辩论主题就是“成功一定比失败好吗”。抛开比赛本身不说,这当然是个好主题,很能表现选手能力。说一说成功与失败,倒是让我想了不少。
我问朋友,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
她说知识渊博。那么什么是知识渊博……我们聊下去后,我说,当你有高学历的时候,你会认为还有教授,当你当了教授时,你发现还有博士生导师,还有院长,当你都拥有了的时候,世界上还有得过诺贝尔奖的权威……
后来她说比赛拿奖。我说,裁判误判第一名的运动员,主动把奖牌让给真正的第一,而没有昧着良心接受,他是成功了是失败了?接受了就是成功了吗?
……
好像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但是,现实的社会主流非要给这个成功下个定义不可,让人分出三六九等——这样说偏激了一些。
我理解要区分成功与失败,是因为目标吧!
又为什么要计较目标呢?
因为人就是要活下去。
为什么活着呢……
越跟朋友聊下去,好像越难回答了。
“成功”、“失败”、“一定”、“是这样”……这些词汇皆因我们执着而生。
相信“因为……所以……”这个句式是成立的,相信因果不虚。一切皆因我们的过去为今天种下果实,也相信,今天我们或善或恶的言行注定了将来我们的明天。
我们活着的意义,就是证明世界是有意义的。世界给了我们意义,同时,我们使世界有了意义。我们为了证明意义,所以去追求咱们自以为的成功,学业,家庭,事业,朋友……都是为了证明我们与世界的意义。但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要的真正是什么,我们也不曾知晓自己拥有什么……
或许真像法师说的那样吧,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什么都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候,我们才真正了知了自己的意义。
这是个寻觅的过程,是一个改变自己,改变他人的过程。
试问一下,小学的课程很好学吧,那为什么有差生呢?因为贪玩,没好好学。这时候,家长老师就会苦心孤诣,无论是耐心教导还是严肃处理。这时候,有些小朋友的成绩就上来了,但是有些小朋友虽上了很多补习班但仍然不及格……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想学好。
老师总说,想学就能学好,是的,除非不想学。我之所以没有举中学大学的例子,就是因为想用这个简单的例子证明一下——只有自己意识到想改变的时候,旁人才能帮助。
曾经所有人都来帮助我,在我并不想要他们帮助的时候。后来我去帮助别人,不遗余力,但是他们并不接受。
因为他们想改变我,但是我并不想改变。我想改变别人,但是他们不想变成我希望的那样。
后来我意识到,去帮一个人,至少是变成一个我希望的状态,先要让他有变成这样子的欲望,当然结果有可能是我被他说服。
的确,我还是想重复一下,只有自己意识到要改变的时候,旁人才能帮助。
……
慢慢的我们去找到自己拥有的,找到自己想要的,这样心就会回归。回归到婴孩一般,只剩下晶莹的眼睛看着其实我们已经误解了的世界。
(所谓奉献)
在办一期刊物的时候,一个负责板块的责任编辑有事请假了,她的工作交到了我的手上。这个板块名叫“论坛”,就是由我们发布一个话题,大家围绕这个话题说两句,类似“言论”。经过协商之后,因为这是个NGO机构的通讯,开始想做“为什么做志愿者”,后来觉得还有比这个更能发掘东西的,就定下——“为什么要奉献”。
以“编辑”的角度去看,收稿子很容易,催一催大家交上来就没我事了。可是看着这个主题,发了半天呆,脑子里想的是,这个可真难写啊,难为大家了。呵呵,试着写写,看看我这个写手能写出跟大家比怎么样的言论!
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工作娱乐都依赖着电脑,都快不会写字了。很多时候就是需要写书面的东西,也是先打开word写,写完了再抄到纸上。
很喜欢在一张大大的白纸上面思索的写一些东西,最后看纸上全都是被划掉的文字,就没留下几句。看着这几句幸存下来的精髓,很请轻松。这样,用掉了两张A3的白纸,写下了:什么是奉献——“记得那是我第一次思考“奉献”,是在十五岁的时候。因为得到一个笔友的死讯,当然也是不怎么认识的。我想到,如果我死了……当然可能是在七八十年后,我的人生就这样画上了一个句号,真是可怕,因为我自知到现在为止,我的生命是苍白的,因为我好像不曾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着仿佛不在于事业学习,权利金钱……我对人类的奉献,我播撒的爱是多少呢?我不曾无私过,一生就过去了……那时候深感奉献对一个灵魂的重要,好些天都在想这一个问题。
如今算是“旧事重提”了,不禁我想到,奉献是一个用物质可以定义的概念?还是完全是一个精神理念?它能被量化吗? 
从物质角度来说,举个例子,在我们周围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判断——奉献=傻子。当然这肯定是错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判断?恐怕是因为个体(乃至组织单位)在“奉献”时,收益小于付出。
但是,我们是社会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由所有人组成社会,所以我们应该放眼于整个人类,把社会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为社会而努力。有了这个前提,“奉献”便可以解释为是它的升华了。所以,从物质方面考虑,只是单单计算了我们每个个体得失,这让我就很不认同了。
意念依附于物质,而物质因意念而有意义。奉献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因为就是这一个简单的词,却撑起了人类精神的大厦。
我深感人的内心是需要一种平衡状态的,当我们奉献的越多的时候,给内心天平里,砝码少的那边就会加更多的东西。我更欣赏一种慈善与智慧之心,这样的奉献能使得大集体的利益得到更多的保全,并且内心的快乐也不单单是看着努力的成果而微笑那么简单了。”
……
之后,纷纷收上大家的稿子,我都快把自己搞成学院派了……大家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潜移默化的在强调,奉献是理所应当都应作的,并且自己在“奉献”的时候感觉那是责任。
一个人写到:“……很多时候,我们分不清帮助、爱、奉献的定义,当你真心去付出,用爱心去帮助别人,这或许就是一种奉献。”
还有人写到:“……为什么奉献?本质上就是为社会尽责。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相互的支持和帮助。公益和慈善事业通常是人们奉献爱心的象征。”
一个写了慢慢一章的朋友,这样写到:“……突然间想到什么叫做奉献,我不想讨论奉献的根本意义。但就我做志愿者来说从客观的角度说我是在奉献,可是从主观来讲我还真不这么想,我想怎么说这事也是互利互惠的啊,你说我奉献了我的时间给小朋友,也许我想的是这些小朋友们真可爱奉献了他们的时间陪我玩呢……”
是啊,这就是奉献啊!没有什么大是大非,没有什么刻板辞藻……用心去助人时,就是爱……爱是互通的……公益慈善事业通常是人民奉献爱心的象征……
所谓奉献,我才知道,我其实并未了知。
 
(跟疾病合作)
总听到积极的人们说,要“战胜病魔”、“跟疾病斗争”……
可是,既是斗争,就必有输赢。“病”是什么?存在于我们的身体。我们赢了,“病”却输了,身体呢?
不如去跟疾病合作,接受这个并不友好的伙伴为妙。
一天在跟外婆聊一个问题:是当病人痛苦,还是当病人家属痛苦。
我们都是当过重病号的人,也都是当过重病号家属的人,说起这个问题,倒不觉得如何如何,反成笑谈了。的确,最能让人紧张的东西,如果不再让你紧张,那么反而就松懈下来了,甚至垮掉。
当然,这牵扯着身体精神双方面的感受,聊起来却没完没了。
当时,我们聊完了之后,买菜、做饭、吃饭。呵呵,我是最不希望女人为家庭感情付出一起了,但是现在自己都快成了主妇。
饭后,跟一个朋友联系,她在医院手术。电话里她就说,她手术进去三个小时让老公等的很着急,就说躺着不能动腰疼的都麻木了……虽不是什么开膛破肚的手术,可瘦弱清纯的身体想来也让人心疼。我们几个朋友第二天要去看她,不过,还没去她已经出院了。
不久后,我们再联系,想请她来吃饭,得知她婆婆病危。
两周后,她在办婆婆的葬礼了。
我在跟她说起,是病人痛苦还是病人家属痛苦的时候,她只是咂了一下嘴,默不作声。是啊,这不是什么可以回答的问题,对于那时候的她更为如此。
……
我总不喜欢给自己出题,因为,很多题我是写不出答案的,至少是写不出自己满意的答案。或者写下去长篇大论,却最后忘记了我的问题是什么。
疾病也是如此吧,我们恨不舒服,恨疾病,可疾病是什么呢,你知道你的疾病吗?并不了知。这个答案已不是诊断证明上的只言片语。
战胜疾病,战胜了它,我们也输了。
面对疾病,无论谁都是痛苦的,因为我们把它当对手了。或许你不是它的对手,你甘拜下风的让它吞噬。或许你很厉害赢了它,但是实际上你已经输了。
病人和家属的问题,只是一刹那我们都不知如何想出的问题,但是对于每个人的答案,又是怎么样的呢?
……
在世俗谛的我们,还是分别念如此之多。
甚至有人说医学就是怪胎,人的生老病死本有因果,为什么强要把人留在今生……呵呵,这显然是对因果的谬解。
……
心脏在跳动,你知道吗?血液在流动,你知道吗?
(摘下眼镜才发现世界是朦胧的)
摘下眼镜才发现世界是朦胧的,不知戴眼镜的朋友们发现了吗?
是啊,眼镜里的世界,是被扭曲的世界,摘下了眼镜,才真正看到了真正的世界。但是,这时候的世界已然被我们误解。
我们用种种眼镜似的东西妄想把它变的清楚而富有逻辑。】
可是,反而是人类的创造,让人们戴上眼镜。是啊,千万年前,有多少近视眼呢?估计凤毛麟角。
(在路上,我们在路上)
不知从什么时候,无论我出现在哪个聚会,哪个场合,要论滔滔不绝讲话的,却都是我。一直以来,我认为这完全是性格所致,当然到现在仍有这个原因。可是,慢慢我变了,变得更自信了,这时,我却成了倾听者……
真是很有意思的!人就像一块海绵,当你的水满了的时候,就再也吸不进去水了。是的,因为我学到更多了,所以我更自信了,因为充实了,所以更察觉到自己的自我了,于是倾听走进了我的视野。
“当你意识到保守一个秘密比揭穿一个秘密更有意义的时候,你长大了。”这是一位父亲面对孩子“我什么时候能长大”的问题时的回答。
听到过一个笑话,说是一只蚂蚁在马路上看到了一滩牛粪,就高兴地唱起来:“呀拉索,那就是青藏高原……”
多么有意思啊!呵呵,是的,当你是“主讲”的时候,你就是那只蚂蚁。比如之前的我。当然现在的我仍然不具备什么,可我意识到了自己是蚂蚁。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精神断奶。
是的,很多20来岁的人,嘴上还总是带着爸爸妈妈,这是个社会问题,说起来自会没完没了。倒是想分享一下我的一点自身感觉。
虽然一直在一个对我压力会很大的家庭,可是以前的我,还是个孩子,虽然现在我仍是孩子。因为我还用自己的情绪来做事情,我会为几句话几件事而钻牛角尖,会抱怨别人怎么对我……因为这个家里你还有“撒娇”的对象,你想不停的去让别人迁就你,给予你……是的,这是孩子的情绪,只属于孩子的情绪。
后来我成了“主人”,这时候的我完全被责任压住了,你就不顾得自己的情绪了,因为你知道,你是主人,这些事情你必须处理好,情绪靠边站。你不会因为一个个体的一句话一件事而如何,因为你去全盘考虑了,因为你是主人。我不敢说现在的自己如何有担当,不过,感觉这是个精神断奶的过程。
经常看到一些电视节目,网络新闻,不是跟长辈的问题,就是夫妻的问题……当然很希望这些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但又能如何呢。他们很多四五十岁的人,因为争执,在家人病重的时候只情绪化的考虑自己,在需要自己顶梁的时候还耍着小性……的确,因为他没把自己当主人,没把这个家也好,这个单位也好当成自己的责任……
说到这,又是长篇大论说不完的了。
确实,在路上的我们,如何去成长呢?我们又如何成长呢?孩童在成长,青年在成长,中年人和老年人也不例外。觉醒的过程可以很短,也可以是一生所达不到的。最近在看麦彭仁波切的传和晋美彭措的传记,从他们的成长到他们的觉醒……真就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啊!
其实能发现一些就很好。还是随缘吧!生活时时刻刻在让我们觉醒,但我们总把握不了它。当真的把握了的时候,哇……一座大海就座落在你我心里了。
(只有一次)
在六道轮回中,不知走了多少遭。
不过,今生今世的生命,仍只有一次。
有那神奇的孟婆汤,只因贪嘴的我们。
曾被记者问道死亡的感觉,只能说,我只体味到了病危的感觉,因为,相信世界上没有人能说出死亡的感觉,因为我们谁都不曾真正的死过。
由此,我想到一位医生跟我说过:“……因为,一般心脏健康的人,我们是不会打开胸看他的心脏的,所以我们没有见过正常人的心脏打开后是什么样的……”
呵呵,这真是大实话。
就像生命吧!
不过,与其说一些天方夜谭的沉重话题,还不如拿来一些轻快的分享。
经常路过北京地安门东西南北街的交界处,那是个繁华的路段,人流不息,记得一年冬季晚上十点路过,那里仍旧是车水马龙。
不过,我要说的不是交通事故,不过跟这个有关系。
因为那里的人车流量都很大,所以能有良好的秩序实属难得。我注意到,这个十字路口只有一个50岁左右的交通协管员,而每次红绿灯的时候,他都会卖力地挥舞着小旗,指挥着路人大喊:“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只有一次……”。
我注意到他瘦弱的脖子,扯着嗓子喊的都是大清筋。
不知他如何会不停的喊起这句“生命只有一次”,我每次路过几乎都会看到他在那里喊着。
不知春秋冬夏,他已这样喊了多久。
不过,真是为他这句话而感动。
如果只能在世上走一遭,那么还是劝君多珍重吧!
希望是有来世的,不过,越是有来世,就越不要虚度今生了……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