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品频道
签约作家王伊诺:曾忆繁华帝王家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宋]赵佶 裁翦冰绡,打叠数重,冷淡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公元1127年,徽宗皇帝被掳北行途中,忽见杏花遍开四野,似雪如云。 山风吹过孟春几月,略刮入一丝散不去的寒气。这冬末春初的冻风削过重峦,催开了杏林。裁出杏花遍山,一如仍冰霜未落无垢般素洁的生丝织缎,轻叠为数重层层堆垒,花蕊中漫出那抹绯色似女子将容妆之中或浓或淡的胭脂匀开涂抹。 杏花群列纷纷扬洒,如恍然大梦间又见到宫妃女子入时的新式衣装轻丽翩飞明艳欲滴,发妆鬓饰与香粉妍膏融混一体,较天宫仙子自愧弗如以手抚面。只是花期如红颜易有调零时,残花败景美人迟暮,多少历经无情风雨的摧残。心中满是忧愁苦闷。无君之地已是一座孤城,如同闲置的庭院无人打扫,春红委地,踏烂入泥。不多时便又是春暮之意了。且春来了又去,怎会永远留驻。 故国三千里遥无垠,一片伤心地。又能够教谁寄去离散的悔恨苦痛,并头南飞的燕子曾几何时通晓人言,好替他抒怀思念讲与故乡的人。北国天寒地冻,路远迢迢,相隔千山万海难平,他又怎知旧时的行宫现今在何地。强忍不去相思,藏匿心底,只能统统付之梦中,常作徘徊思慕。近日却不知什么原因,连梦也难以做了。大抵是想起故乡,便无法入眠了罢。 “才俊过人——口赓诗韵,目数群羊;善写墨君竹,能挥薛稷书;通三教之书,晓九流之法。” 这是世人对他的评价。 “向九里十三步皇城,无日不歌欢作乐……役民夫百千万,自汴梁直至苏杭,尾尾相含,人民劳苦,相枕而亡。” 这是世人对他的讥骂。 天下百姓让他在骄奢安逸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极具艺术成就的画家。而这个人终究还是没能还他们一个明君,亦或一个太平盛世。 赵佶只是政治动荡交局之时被迫接下帝位的一个闲散王爷,毫无雄心大志。从被封端王每日伺花饲鸟,到一统天下被跪呼“官家”,不过短短四年。决定他人生命运的仅仅凭借一句先帝的“端王有福寿且仁孝”。 江山易主却是个庸君,人民想必是很痛苦的。但赵佶同样没有办法,与人民无异。他此刻虽身着龙袍掌天下之权,但在骨子里仍只是那个会在汴京城里闲游的端王爷。二月赏雪中藏梅,七月看庭前花开,闲时执笔落子,乐时煮茶品书。宛如寻常书生。他擅于笔墨丹青、精于骑马射箭,为天下人画些花鸟虫鱼,便已是倾囊相授。 “官家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千百过往烙上心头,杏花幽发暗香,赵佶转过头江山已没入他人之手,他已尽一生所求。此去关山千重远,换他山河家国平安。 自他被金人掳走时就已明了,他再不配做一位帝王,再不配做一国之君。只是天性使然或对美的追求,令他为路遇的杏花所倾倒。 一朝梦醒,如今物是人非,彻底不复当时。睁开眼,细探他乡宫城,依旧有青砖黛瓦,朱楼碧宇,景色却再不如旧。烽火焚尽,残留着袅袅狼烟,任他看去,无半分熟悉之感。 他费力抬起扛了枷锁的脖颈仰头望去,只见天际伶仃,云落飞红。这年月里,天边竟有只灰头老鸦悄然划过。他抬头看着,泪水打湿了面颊。 隋炀帝暴戾恣睢,终有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而他禁锢在这半扇囚笼中,不知何时会死于异国飞雪掩埋下。最终他只叹一朝帝
长篇小说《生命之外》解读
李建英的长篇小说《生命之外》于2023年3月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由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计13万字,小说以扶贫为主轴。 每一个人的生存都并非孤立的,根扎于现实的正是人的心灵渴求更多地了解之后的包容和理解,甚或更多地来自爱的信任与担当。而生命之外的思考,体现了一种博大和高远的胸襟和品格。不得不说,正是基于这一点,展现了一幅幅真实而又生动的生命画卷,正如罗丹的在以相对的“占有空间的物质(抒写现实的素材)”,来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追问生命的灵魂,一种心系苍生的关爱。 毫无疑问,青年作家李建英的《生命之外》是基于抒写当下的现实,尤其第一人称“我”,更具有了一种难得的代入感。全书共分十九章,在第一章“疯奶”的抒写里,突显了现实主义精神的内核表达,对笔下人物的生存和命运的关怀,跃然纸上。“借着门口透过来的微弱光线,我才看清竹榻上蜷缩着一个人。她身上穿的衣服和盖的棉被看上去很脏,因为常年未曾清洗过,都被染成似同灰尘的颜色,不仔细查看的话,分辨不清人与被子”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一下子进入到生存的现场,关注到大众不易察觉的弱势群体,并从接下来“疯奶”对陌生人到访的拒绝态度就能读出其更加复杂的心态,令人唏嘘。 而“疯奶”的故事只是老钱一家命运的前奏或铺垫。跛子张带着“我”见到老钱。老钱家的情况,通过当事人的讲述体会更深刻了。“远远望去他被岁月压弯了腰的样子,仿佛是深秋后,菜地里已经快要干瘪的丝瓜,颧骨突起的脸上打满皱褶,却挂着和善的笑容”这样的抒写,使得老钱与“疯奶”有了不同,至少老钱的心是敞开的,而且能够向“我”倾吐过往的一切。尤其,“我”与老钱的对话有了一种层次感,使得小说场域更加开阔明晰了。在第三章和接下来的章节中,小说的触角伸展到人物命运的深处,随着时间的流淌来展现着命运枝杈的不同走向。 第八章一开头就写道:“我给老钱添了点茶水。他又拿出了他的土烟杆,一波熟练的操作,狠狠地吸了几口之后,又马上收起了烟杆”这个细节,突显了主人公的性格,既有生活日常的细微动作抒写,又有他心理活动微妙变化的展现。正因此,才使得接下来的讲述更让人揪心。半夜洪水袭来的画面,当时的老钱还很年轻,能够在水底托起母亲,还能抓住木门,爬到树上。然后又是某个年代的故事,尤其抒写母亲的最后时刻,突显了现实与命运的沧桑感和无力感。这种逼近现实的抒写,也是文学的传统,无论是曹雪芹、鲁迅,还是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几乎每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都是具备这种直入现实的力量,对人的生存环境,对人自身的命运,无不体现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 老钱的讲述让我想起余华《活着》里的福贵,但老钱与福贵不同的是他已经八十多岁的时候还要照顾六十多岁的傻儿子。傻儿子失而复得,傻儿子丢失的几年里经历了什么?只要能够找到,其他的就都不重要了。“他拉着我的手,说着祝福新年的吉祥话,我俩的手久久没有松开。虽然是新年,但我见他并没有穿新衣服,穿着平时干活时常穿的绿色套装,这衣服没有夹层,看上去很单薄”这种视角,突显作者的一种强烈的道德意识和理想主义情怀,通过一个拉手的动作,让“我”成为一个强化小说主体的具体符号,使得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明朗的展示,这种抒情风格,夹叙夹议的散文化风格,也是这部作品的可识别性特征之一。 具体来
有情风送卷潮来——评《纵横书卷遣华年——少年王国维》
在潮城海宁诞生的王国维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在教育、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然,被梁启超誉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对于这样一位泰斗级的大师,揭秘他的成长史是一件极为有价值的事情。作者刘培良以其多年的学术积累,奉献出近30万字的作品《纵横书卷遣华年——少年王国维》,把这位国学大师童年和少年的生活重塑成一部关于他的心灵和时代的信息量巨大的“百科全书”,将王国维先生的内心景观以及由他所折射的消失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部填补王学研究空白领域之作 王国维出生在浙江海宁,自1877年底出生至1898年春离开,22年间基本上都在海宁盐官度过,他生如夏花般光华灿烂的生命只在世间存活51年时光,前半生几乎都在家乡。童年、少年及青年前期这段时间对他的生命成长、学术奠基、职业发展影响至深至远,却是王学研究相对“冷门”的领域。后辈学者多在他以学问构筑的群山高峰间探寻徜徉,迷恋忘返,而刘培良先生却探源问津,从他的人生起始阶段开始,书写这位国学大师的“断代史”,从而为王国维整个思想体系及学术成就形成发展的起因和背景认知,提供了较为全面、深刻且确凿的历史依据,此书可谓是填补了王学研究的空白。 在一般人心目中,出生于书香家庭的王国维虽然不是锦衣玉食,却也应是生活无忧,可以一心只读圣贤书,无所挂碍专注于学问。但作者经过研究发现,先生从小的生活经历简直就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翻版。一句话,他是吃过苦的。 王国维前半生的22年时光,可谓坎坷。 幼年丧母,青年科考失利,他并非生活在大观园里,而是在时代风云
签约作家非杨过诗歌:主题(组诗)
主题(组诗) 真相是一种癌症 无药可救 她亲手 杀死了他的信仰 他找不到任何删减的词 他知道耻辱是如何铸成 预谋 我知道 星耀是信仰的一次预谋 我知道 自己的身体曾经被人占领 彗星 在昨天的梦里 带来了耻辱的解药 清水塘 蓝色泛起的情绪 穿过陈旧的斑马线 博尔赫斯 二百年前还是上帝的奴隶 春天的绿色已经过时 终极的疑问没有风也没有绝对的权利 极端体验 喜欢在雨里 找一座永恒之塔 十八年间 你穿过四个阴道 你不是西去那烂陀寺取经的和尚 你不是功德圆满荣归大唐的玄奘 你只是你名字下的你 你只是一段个体生命移动的历史事实 你只是一只生活中肉欢成性沉默的羔羊 作者简介: 非杨过,本名孙洪刚。诗人,作家。1986年生,山东临朐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2016年8月开始创作,2017年2月首次发表作品。现已发表诗歌300余首,作品见于各种网络文学平台,网站及纸刊。2021年12月获评山东诗歌杂志《2021年度诗歌选》年度封面诗人,2022年9月获第二届半岛诗刊年度诗人奖,2023年4月获全国第六届百家诗会二等奖,2023年4月被中国诗书画研究会诗词研究中心授予“弘扬诗词文化年度诗人”荣誉称号。著有诗集《嫁给理想》《隐形审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