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作品频道

签约作家王伊诺:故梦

故宫文物南迁: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组织的文物保护行动。延续时长自1933年至1949年,共一万多箱古董文物,自故宫博物院辗转运往至南京、四川、台北,避免炮火的侵损。在十五年内,南迁文物行程上万里,穿越大半个中国,而上百万件文物几乎没有丢失或毁坏,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1】 秋意就像一场霜,悄然纷至,潜入了北平大大小小各家窗扇,凝成了冰花攀附,或散入空气化作寒冷,钻噬着人的骨髓。后来道听途说的传闻是那一年北平街头上桥洞下共冻死了二十多个流浪汉,在人心俱乱的年代中,这种似真似幻的传言较寒潮更冷,每一个都弥漫着令人绝望的气息。 民国二十五年的黄昏,在满街的法国梧桐映衬下略显破败,恍惚带有腐朽之意,似已垂垂老矣。从那年开始查白生的人生坠入到了更灰暗弗明的阶段中去,永远不曾翻新。像一副陈旧的扑克牌,花色皆已褪去,却只让人识得那重复的几张,大小数字也未变过;辨不清明灭的现实,亦如油尽灯枯的老人,形容干瘪。而他自己却不全然知道,甚至可说是毫无察觉,这年月给他留下的创伤和这种压抑绝望的感觉,将伴随他的余生。 多年之后再忆起,他才惊觉自己当初的顽劣很是不齿,又是一梦入混沌,有多么的天真。尽管他的父亲查老板是这北平上下首屈一指、响当当的人物,家中珍藏着数十古玩玉器、名家真迹,甚至据说与故宫的负责人私交不错。莫说坐拥红云万匹、纹银万两,还掌管着几家满堂进贯的戏园子,但这却免不了同龄人因羡生恨与恶意中伤的口舌。单是嘲笑,查白生便已受了许多年,正是大伙儿排遣的对象了,“白生白生,枉活一世,白来一生。”他从小被奚落得耳朵长茧。不怪众人编排,他也的确是不成气

签约作家王伊诺:鲸之谷——根据影片《鲸之谷》改编

我哥今天又自杀了。 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不过以我的理解他的确是这个倾向。他把头伸进绳套,闭上眼头歪向一边,嘴角还带着病态的笑容。本来我不应该发现他,今天的雾降了些落在人头上,远处山谷一片浓白,天气干冷,冻住了我的腿和遍地僵直的荒草。嶙峋的群山被寒涩严冬泛成了青灰色,我想群山之中的我也是。这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较以往来说没有。唯一不同能够让我驻足的是在今天灰白暮色下山脚的仓房里,我哥又自杀了。 上吊的人我见得不多,也可以说没有过。我只是觉得新奇听人讲到,哪怕对这种事毫无概念。也许某天就有个贫苦的女人也在自家仓房内上吊,也被孩子看到。这种事小说里有,电视里有,但那孩子后来怎么样了,没人知道。于是我跑了,不敢回头。在那一刻我几乎觉得我哥是怪兽,是恶魔,他会在被人撞破秘密的第一时间冲上来抓我。 我钻过铁丝网,气喘如牛。想象着背后他追过来的样子,疯狂且温柔。然后正如我想的那样,他两手抓住了我,把我摔在枯草地上。不过我看清那并不是什么怪兽,就是我哥,我的个头才到他的腰部,我跟我哥比太弱了。他也很急的样子,满脸通红,嘴里想骂我却又生生压住脏话的表情真的很滑稽,换了平时我肯定会笑他的,可是我没笑。 他最终还是没有骂出来,点了根烟拉我坐下,好声好气却又语气不忿地让我别跟爸妈说。他是这么想我的,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让我告诉他们,我只知道他会对我生气。但我没道理不说,我又没有一定要听他的。他也没有告诉我原因,妈说一般请人保守秘密的都应该知情,可是他连我也不告诉。 你懂吗,他抢过烟吸了一口说,你不懂。 晚饭时分,我哥让我对他保证过绝对不会告密,我们才回到家中。除了饭菜热气腾腾,家里看上去冷冷清清。我们家一贯如此。爸妈不很热情,我和我哥兴致缺缺。 妈少有地谈起海滩上有一头搁浅的鲸鱼,我哥扒了扒单调的饭菜,随口应着。一桌子的人只有我知道他说的是谎话,因为他根本没去看什么鲸鱼。妈话里鲸鱼搁浅的那个时候,他正在自杀。 而我当然也没有,我在为了逃脱他而奔跑。 我不擅长奔跑。 我从荒草地坐了很久,用我认知有限的脑子想了很久,才慢慢走回家。荒草埋到我的腰际,看上去就像要被淹没在其中,让我拔腿都感觉十分困难。 我慢慢潜行在草丛中,宛如失魂野鬼来到我哥的窗前。临近傍晚,半拉着灰色窗帘的屋里光线更显昏暗。他没开灯。我立在那里看他,他眼中无神,而我无可奈何。 他相信我能守住秘密,或者说那种情况下他不得不相信。真正令我难过的是我们是他的家人,他本该完全信任我们,因为我们爱他。我们全都爱他,我和爸妈。 爸,我觉得…哥他最近心情不好。我靠在石头上,听到自己的声音在颤抖。同时我在注意我哥的屋子,猜想我哥听到了没有,听到了又会怎么想。 我没有骗我哥,我坚定地想道,我没有对爸说他要自杀。 父亲扭开铁铦的螺丝,狠狠乜斜了我一眼,鼻子里哼了声,但自始至终没有开口。爸到底听到了我的话没有,难道我就甘心只为我哥做到这点?我全都不知道。我想不清楚这些东西。他们对我来说太难,反倒不如我只看得懂的寥寥几本书。 但我不一样,我清楚地知道我和他们不一样。我可怜我哥,我不懂父母对我哥的感情亲疏和疼爱责任,但在那一刻我可怜他。 后来我自己去海滩看了那头鲸鱼,它像邻里之间流传的那样,皮肤坚硬个头壮观,不愧为史前巨兽。我上前细细

签约作家林鋆洁:成长的路上,请学会自己消化情绪

冯梦龙曾言:“怒中之言,必有泄露” ,诚如斯言,怒不过夺,喜不过予,生而为人,如果能够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己消化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总是充满正能量,成为身边人中的榜样,做自己情绪的主宰,便能成为自己灵魂的国王,逍遥自在,不成为任何事物的奴隶,潇洒一生。 以美国总统小布什为例,在9•11恐怖袭击的事件现场,他展现出了情绪稳定的优点。小布什不仅对未来的充满信心,而且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反恐的号召。这正是领导者应该表现的正面的情绪,他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和每个人沟通,将正能量感染周围的人,使众人重拾信心。不仅是地位尊贵的总统,情绪稳定与控制情绪对于普通人更加有所裨益。有人说,“当你情绪稳定的时候,人际关系会往正向发展,当你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则会影响到你的人际关系。情绪确实会造成生活中的诸多变故。” 诚如有学者曾言:“人们在生活中总是愿意寻找消极的东西,会直接影响情绪,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要取得成功,我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要想有巅峰的成就,就要有巅峰的情绪。” 几年前,我曾经也是一个不会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当时恰好遇到了写作的瓶颈期,屡次投稿给杂志社,却屡次失败,发出的稿件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于是我怨天尤人,自认为是怀才不遇,对周围人甚至采取不理睬的轻蔑态度。这样一来,时间一长,周围人就很少主动和我交流了,我的心情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学校社团的诗词讲座,这才发现屡屡无法发表作品的原因,是因为我的古代诗歌作品不合律。也就是说,之前的作品,由于不合古律,因而不伦不类,既不能算是古体诗,也不能算

《沐月记》:方言下的原生态写作——李迎兵长篇小说新著初探

一 谈及和李迎兵先生的相识,也是偶然间的一种巧遇。 癸卯端阳之月,先生在好读书店举办《沐月记》新书分享会,以此来向大家解密文学的写作密码。我有幸获悉,只身前往得以聆听,由此,认识了先生,并拉开了彼此相识的帷幕。初次见面,先生衣着朴素,举止得体,谈吐间亦不失儒雅之风范,在其貌不扬的外表下,竟然蕴藏着如此丰富的见识与内涵,委实让我有点讶异。不过,此等境况之下,也正应验了那句古话,人不可貌相也。在书店时间匆匆流逝,倏然一过,和先生之间的互动共语,也就寥寥几笔。然而,通过这样零零碎碎,点点滴滴的了解,接触,还是让我对先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原来这个世界果然存在于一种心灵的感应。寻向所志,似乎是每个文学爱好者,参与者极易引起的一种共情,恰巧这一点,先生在无意间就酣畅的袒露出来。就像对故乡的眷恋和敬畏,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情结。我没有舍我其谁的那种魄力,因而也就无法描摹出家乡灿烂的那种历史文化,所以,在这一点上,说白了,我是比较存有遗憾,且是欠缺的。相反的是,先生已有所成,还是那种磅礴之势的腾跃姿态。 在手机的百度页面上,先生的简介,还是让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原来,先生在中国小说界,已然是一位成熟且成就斐然的成名作家了,两相比较,我确实有点自惭形秽了。先生的《温柔地带》《美人归》《雨中的奔跑》《校园情报快递》多部小说频频问世,并且连连获奖。其中《狼密码》《狼狐郡》《沐月记》可以说是以离石文化背景为基调的三部曲,尤其是《沐月记》以吕梁儿女浴血奋战为底色,抒发了在那个腥风血雨,烽火连天之下李府的兴衰和变迁。以及摒弃旧时陈朽之气,巾帼不让须眉的烈女子,闹革命,参会战,奔延安。洋洋洒洒58万字,一气呵成,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忍俊不禁。作品描绘的吕梁地区,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重要阵地。而离石这个地理空间,无疑是作者有意识的一种安排。因为,我们从文中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先生对家乡的无比炽爱,以及对宏大时代由衷的赞叹。其文字的丰盈,故事情节的驾驭,结合对自道的探索,无不彰显出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小说故事结构框架的构建,填满了丰润的血肉,使得故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结合生动的情节,扣人心弦的高潮设计,读来瞬间就引人入胜,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氛围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对方言的把控,运用这一块,如同行云流水一般信手拈来,让我深深地折服不已。 晋语以其朴实,厚重的风貌,历来是北方,尤为重要的一种语系。而晋语也囊括了诸多地方性方言,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话语在文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语言的艺术,实则就是说的方言。因为方言无时无刻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我们日常所有的口语化对白中,这种对话是文学艺术的活水之源,也是文学艺术创作,无法脱离的一种素材和营养。 方言,是一种具有独特性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以特有的地域性文化,来承载在这一方土地上生存的人类。并以不同背景和不同风俗来区分,每个族群部落之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所以方言不仅承载着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相对于还保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此而言,也是具有重要意义所在的。在吕梁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生活长卷中,赋予了方言丰富的内涵,而书中使用的方言,主要以离石话为主。作者从细微处出发,用最简朴的话语来剖析暗黑时代下,面对侵略者罄

构建吕梁历史坐标上的“三部曲” ——品读李迎兵长篇小说《狼密码》《狼狐

李迎兵,山西吕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担任鲁迅文学院辅导教师,首届张爱玲文学奖获得者。20年前,他是我在鲁迅文学院普及部文学创作函授学习的指导老师。学期时长一年,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邮寄作品作业进行批评分析,从未谋面。结业后再无音讯,10年前,我在《文艺报》上读到一篇作者“老九”对李迎兵《狼密码》的书评文章,立即引起我的注意,通过编辑找到了作者,通过作者找到了李迎兵,又续接起了师生之缘。 我购买了《狼密码》(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一书,之后,李老师又出版发行《狼狐郡》(中国文史出版社2019年5月)和五十八万字的《沐月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23年1月,入选“中国专业作家典藏文库”),我都阅读了,总想写一点体会,但作业迟迟未完成。沉淀过后,我还是从自己认知层面谈点体会。 李迎兵这三部书应该是触碰家乡历史文脉之作,也可谓是山西吕梁历史坐标上的“三部曲”。作者以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去构建自己精神原乡。在时空隧道中挖掘深井,小心翼翼地打捞人物,再通过艺术手段,将故乡地域化特点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人文精神、人物性格、情感心里等植入背景和人物之中,在故事里尊重史实,还原历史传奇中的真相,揭秘风尘废墟下的人间景象,呈现给读者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狼密码》写的是西晋匈奴贵族刘渊在离石城起兵建都的风起云涌的故事,人物不仅充斥着匈奴特点狼的血性,因他自幼生活在洛阳宫中,饱读诗书,拥有文武双全的智慧。他胸怀大志,走出吕梁山引发割据动荡,想像汉高祖、魏武帝那样做一代霸主“汉王”。通过描写身边女人和战争情况,诠释“汉王”的乱世传奇。《狼狐郡》根据春秋战国著名军事家、改革家吴起杀妻求将的传奇,大开合的笔法状写他曾在离石城厉兵秣马的故事,以细腻的笔触窥探人物的暴戾与杀伐,以细节展示悲情英雄的复杂内心世界与壮行。故事中自妻子田小璇死于刀下,吴起的灵魂与肉体陷入分开又融合状态,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还原两千四百年前名将的生活状,反映那个历史时期主流价值观,和追求生命意义的目标与途径。 “三部曲”中的《狼密码》《狼狐郡》,让我联想到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典籍里的中国》。主持人撒贝宁穿过时空隧道,与典籍中的历史人物见面,一一拱手,拜谒访问先贤。古籍里的先贤同样也穿越到当下,看看他们在“今人”眼里的模样和影响。在节目中实现了“古”与“今”的双向奔赴,观众看到所熟悉的书籍内容及其中的人物,充满了好奇与欣喜,在这样“外太空”的交流中,对历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理解,这样的节目深受欢迎。我想,这缘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若从宏观的角度上看,我们都在溯源,探究关注共同的中国大历史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观看节目时自然得到文化滋养与心灵的慰藉。 《狼密码》中的刘渊在历史长河中甚至谈不上昙花一现,但对于离石城而言,刘渊的历史传说传奇构成地方文化的文脉,渊源流长,是作者构建精神家园的一股文脉。《狼狐郡》让有过离石古城经历的吴起,从这部书里成长成熟,以丰满的形象,伴着离石城那只苍凉荒野中一声声狐狸的哀鸣,那是妻子田小璇幻化的魂,让有血有肉的春秋战国名士武将,成为怀揣一生愧疚的悲情英雄,再次走向中国大历史舞台。作者在追溯故乡文化中,通过《狼密码》《狼狐郡》媒介,实现了“古”与“今”的对话,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