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作品频道

秧歌起处,山海皆成诗

作者:于长华 “你要是看了海阳的大秧歌,你也会上瘾的。”每次提到海阳,暖暖重复最多的就是这句。 其实,对于秧歌我是有成见的,以为那不过是一些退休无事的老人在广场消遣的娱乐方式,花花绿绿的扇子,扭扭捏捏的身段,技术含量还不及小时候看的高跷会,所以一直对她的话没有理会。然而,当我真正来到这座黄海之滨的城市,领略了大秧歌的粗犷与豪迈,才发现,那不是普通的娱乐,而是荡漾在山海之间、嵌进海阳人骨子里的生命张力! 在海阳的第一晚,到达海边时已夜幕降临,踩着松软的沙滩,只看到了幽蓝背景下正在退潮的海浪,有些兴致索然。还好,凤凰广场上的大秧歌正锣鼓喧天,狂劲上演。挤进攒动的人群里看去,打头儿的正在带领队伍一圈圈地开场子,做着正式开演前的准备工作。据暖暖这个新海阳人介绍,领舞的叫“乐大夫”,扮相威严,举止稳健,是整个队伍的灵魂人物,腕子一抖,甩子一甩,身后的队伍便如春水漫堤般动了起来。看开始以为是青铜,没想到是王者。随着锣鼓的节奏变化,队伍开始变得更加狂野:彩绸飘舞,花扇翻飞,时而碎步耸肩,俏皮灵动,时而凌空跃起,大开大合。动感的鼓点,狂劲的动作,陶醉的表情,看得人血脉贲张!和着微醺的海风,足以慰籍一颗千里奔赴而来的心! 小到几岁孩童,大到花甲老人,男有青壮小伙,女有俊俏姑娘,参演人员的年轻化,脸上洋溢的自豪感,属实颠覆了我对秧歌的固有印象。货郎与翠花,锢漏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那一对对的单独亮相,成为全场的焦点,他们没大没小地追逐着,毫不掩饰地挑逗着,情趣盎然,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简直和老家的高跷会如出一辙。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骑在爸爸肩头满街筒子追着看跳会的时光。 于是,连续几天的傍晚,我也跟暖暖一样,喜欢到海边去追大秧歌。沿着海景路骑行,黄昏把天空调成了温柔的琥珀色,黑松林的枝桠滤过最后几缕阳光,将紫色的小花点成星星。海浪层层漫上,又轻轻退去,沙滩上,人们尽情享受着暑热天气里大海赠予的清凉。夕阳落处,高楼和泊船渐渐成了剪影,时间凝固在白昼与黑夜交替的最后几分钟。随着暮色的降临,万米浴场慢慢恢复宁静,凤凰广场又开启了新的狂欢! 真是羡慕海阳人的生活。老家的高跷会只在过年时才有,还日渐式微;而海阳的大秧歌却天天上演,正如火如荼。其队伍之庞大,结构之严谨,形式之丰富,调度之有序,是我见所未见的。令人感动的是,如此接地气的撂地演出,却体现着隆重的礼仪文化:前有“三进三出”,恭迎八方宾客;后有“三拜九叩”,感谢父老乡亲。众人在“乐大夫”挥着甩子扬着令旗的指挥下大行拜礼,彰显的不仅是好客山东孔孟之乡的礼数,更是整个汉族群体乃至中华儿女的礼数。重要节日里,不同的队伍之间还要进行“斗秧歌”,仿佛要拿出浑身解数,来证明自己队伍的实力,这也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更多了些创新性与观赏性。观众们常常被惹得满场哄笑——这笑里没有隔阂,没有刻意,老人的皱纹里,孩子的酒窝里,盛着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这便是海阳大秧歌的魂吧。它不似宫廷舞蹈的瑰丽,也没有江南小调的婉约,有的是山海赋予的野性与热辣。铿锵的鼓点里能听出海浪拍岸的力道,飞舞的彩绸里藏着山风拂过的弧线,就连额头的汗珠,都像是招虎山上淌下的清泉,落进泥土里,便能长出新的年景。海阳的山与海,被这秧歌的韵律滋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