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对诗意生活的挖掘——华语作家网副总编辑、诗人马文秀与学生畅谈生活
为了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与鉴赏能力。4月11日,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邀请中国诗歌学会社会活动部副主任,诗人马文秀开展“写作:对诗意生活的挖掘”主题讲座。讲座由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副主任胡冬智主持,天涯创意写作中心成员以及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部分学生聆听了讲座。 马文秀从“诗意生活与生命追求”开篇,阐明根源于自然与土地的写作,需要写作者挖掘,不断游历,在作品中写下自己的行迹。人生如同旅行,生活是沿途的风景。只有感受不同的风景,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丰沛人生阅历;要善于发现生活,走进生活,这样才能从生活中不断收获写作灵感。积累写作素材时,要重视深入内心的挖掘,把握有限的经验,挖掘无限的潜能。 随后,马文秀从自身创作展开,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马文秀提出,同学们闲余时要多散步,散步能够感受生活中的细节。她还提到著名作家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某一天行走途中,见到一个事件引发的思考。马文秀讲到她有一些作品是在行走获取创作灵感的,如《坐在地铁上的赤子》是在乘坐北京地铁10号线时创作的,当时她关注那些为了理想、为了生存而奋斗的劳动者群体,在漂泊中的坚守与抗争,在她看来,奋斗者的存在就是一个民族的风景;《在夏宗寺与文秀相遇》是在夏宗寺时遇见同为“文秀”的僧人时有感而发;《夜幕下的骑行者》是基于亲身体验和长期的观察写成的,骑行者是无数在城市中拼搏人的精神写照;长诗《老街口》的创作也是在春夏秋冬走进百年藏庄塔加村,参加青海古村落举行的开耕仪式,在惊奇与惊喜中创作而成的,这些作品都是行走的最好照见。从写作源头去提取诗意、由
获奖作品集《雪庄纪事》试读/青头(节选)
《雪庄纪事》作者:付开虎 演播:李薇 著名作家联袂推介获奖作品集《雪庄纪事》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美文》常务副主编 、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 穆涛:《雪庄纪事》用小说编年的书写方式,通过生动的故事反映了西部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阐释了西部农村四十多年来的深刻变迁,反映了他们的挣扎、追求、爱与欢乐。新华书店 隆重推介 均有销售西北书城 坐标: 兰州市庆阳路330号 青头是五年前跑了的,跑去祁连南山的俄博岭上挖煤。 雪庄人好多年没见这娃,就说这娃有本事,出门挣钱,养家,像个男子汉的样,又听说青头在南山里,活路虽重,但一天能挣十个元……天,雪庄爷们苦挣苦扒一天,也只得个五角钱左右,是二十天的收入呢! 青头这娃有出息! 青头这娃果然有出息,常常有钱和物托人带到家里来。 可谁能想到,昨天夜黑里,青头回了雪庄。 陪着他回来的还有健壮的黑牙,一身黑毛顺顺地披在滚圆的脊背上,油光水滑,显然是吃的好,跟了青头在外面享福。 他们的归来,在雪庄里引起一场不小的轰动,人喊狗叫,清早起来,雪庄人就闹闹哄哄着去瞅,看这娃究竟成了个啥气候。高声大嗓地进去,见青头黝黑的皮肤上套一身大开领的衣服,底下不知啥料子的裤子把个大长腿绷得紧紧的,直直地下去,掩盖着贼亮亮的一个鞋尖。 青头果然成了人! 满屋缭绕着一股香香的烟味。 雪庄嘴巧的乖娃们直着嗓子叫——青头爸!青头爸! 青头就从沟子后面摸出一把糖粒和花生来,让尕娃们甜嘴嘴。 俊秀本分的腊腊端着一个黑铁锅,一脸幸福地走进来,给乖娃们往小衣服口袋里装刚刚炒熟的青青稞。 几个乖娃儿嚼着奶糖,满脸幸福地围在青头和腊腊身边,
农民作家章社友火红晚霞三部曲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近日,由作家万里行、中华风杂志社主办,华语作家网、天津市武清区协办的农民作家章社友“火红晚霞三部曲”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在此次研讨会中,《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首先发言,他说到作者以第一人称为视角,显得很新颖,给人全视角,全新的感觉,全新的震撼,非常真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诗人陆建说,看到作者章社友的书稿,很亲切,这是一个有生活,有追求的作家,希望作者再接再励,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新的成就。《中华风》杂志常务社长、诗人王从清;《中国作家网》超侠;《人民日报》社原高级记者张占鳌;天津市武清区作协主席王彦明及副主席王冠、于长华;著名杂文家梅桑榆;作家刘玉峰、王为民、作家书画家马生有、张栓固;《萧河》诗刊主编白恩杰;《华语作家网》总编辑傅志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姜连起;天津海河文学社社长刘荷花、《豫青在线》网苏雁滨,《中华风》杂志副主编苏方平以及作家诗人张翰轩、吕丽红、杨晴颍、陈帅等参加了活动。 农民作家章社友是河南西峡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网会员、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家万里行副秘书长。他从1980年开始,创作了大量以农村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先后创作了中长篇小说《西峡口》 《日落西山》 《沧海横流》 《鹳河岸边》 《山路弯弯》 《黄土地》 《驻村书记》 《天道酬勤》等作品。电影剧本《人民的公仆》荣获北京第九届影协杯优秀剧本征集评选二等奖;电影剧本《传奇的红五星》荣获重庆影协杯提名奖、电影剧本荣获北京文联电视剧本征集入围奖;电影剧本《日落西山》荣获山东省文联、凤凰兄弟杯优秀剧本二等奖。
李迎兵长篇小说《沐月记》新书访谈
华语作家网: 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打一直是小说,无论是鲁迅,还是张爱玲,都提供了一个传统阅读的范本。从新时期文学,尤其先锋文学,然后到后来的纯文本,跨文体,以及在泥沙俱下的网络时代,文学期刊式微的标志是读者减少,纷纷流向短视频,以《人民文学》《收获》等为文学地标,依然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存在。请问李迎兵老师,您的五十八万字长篇小说《沐月记》入选曾推出多位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品的 “中国专业作家典藏文库”,由中国文史出版社隆重推出,其亮点何在? 李迎兵: 如果要按照通常的出版惯例,五十八万字的内容体量,很难走畅销书的路子。但责任编辑方云虎先生,却慧眼识珠,一眼盯住了这本书的艺术成色。上选题会时就连出版社领导都给予《沐月记》以 “厚重、细腻”的评价。所谓“厚重”,可能不仅仅是内容的体量,而是现实感、时代感和历史感,尤其突出了“钩沉历史,观照现实;蹀躞千里,史诗品格”的艺术定位。由中国文联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张平和中国小说委员会副主任、原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著名评论家胡平推荐,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作序。《沐月记》入选的“中国专业作家典藏文库”曾推出茅盾文学奖得主徐贵祥及著名诗人、国家一级编剧邹静之等名家的作品。这也是算其最大的亮点之一吧。 华语作家网: 如果作为一个文学对话,李迎兵老师是否觉得就当代文学的纯文本话题有何看法?尤其,您的《沐月记》里的文体追求和艺术成色与纯文本写作的异同? 李迎兵: 所谓纯文本写作,实际上是前沿写作者的一种对传统写作的颠覆,与此同时也是对所谓主流框定的一种剥离。我们生
作家许辉新作《平原的密码》出版获好评
著名散文家许辉最新散文集《平原的密码》近期第2次印刷并面世。该书是许辉先生继散文集《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一点点孔子和老子》《子在川上悦》,时隔三年后的又一散文力作,其蕴含有浓厚的文化意味,且意境深远、视野开阔、角度独到,具有较高的文学品位和思想价值。 《平原的密码》全书分设“平原的四季”、“平原上的兵车”、“平原上的白日梦”、“平原上的庄周”、“平原上的小麦”、“平原上的河流”、“平原上的国家”及“后记”八个部分,并由“平原的四季”统摄全书。除后记外,各部分都以平原为主题而相互牵扯、联系紧密,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而独具特色。 许辉先生从寒暑四季、农耕生活、地理环境、文化历史等多个角度切入,并结合个人的想象与现实生活,深入而细腻地展示了平原的浓墨重彩和深邃内涵,为广大读者全景式地展现了一幅地理与历史、自然气质与人文关怀交织的平原画卷。其中“平原的四季”部分长达8万余字,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全面,从外物到内心,从同质化的视角到个人化的眼界,多层次地展现了平原属性及生活品质的方方面面。全书洋溢着悠远深厚的对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生活的敬畏与挚爱。 正如许辉先生在后记中所言:《平原的密码》各部分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拓展、相互仰赖、相互支撑、相互说明、相互深化;也有零星的文字相互重叠,有时是无意的,多数是有意的”。本书的所有文字都是许辉先生对同一种审美倾向、同一种生活感受、同一种思想文化的反复阐述,呈现出有意味的意境和复沓,别具文体的特色和个性,生动地传递出了他热爱生活与家园、敬畏自然与历史的有内涵的生活态度。 许辉先生被评论界誉为“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