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的摇篮
朱安娜 这场暴雨没有辜负天气预报的大力宣传,很准时地赶来施展它的威力,不愧是台风调教出来的,名副其实的暴力,一点都不浪漫,浪漫的是,明天醒来就可以坐在窗前看“海”了。 听着窗外的雨铿锵有力地下着,特别容易想到老人家们,不知道他们的身体还好吗?由于各种原因,一直难以提高回家乡和外婆家的频率,如若可能,真想有把哈里波特的扫帚,可以来去自由探望他们。我怀着满腔喜悦来到外婆家,风吹过夏天的我,以及荷花,我放生孩提时折叠的纸船,截一段思绪化成流水,静谧的时光正缓慢地倒流。 我是外婆桥那里长大的孩子,直到小学校门使劲向我招手了,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个熟悉的地方,那片曾为我种下无数温暖的句子的土地。我想我跑得最快的应该是那些儿时的山路了,撒开小小的腿从凹凸不平的山坡上冲下来,无所畏惧,也无忧无虑,阵阵清风擦肩而过,清爽的感觉不言而喻,一些说不出名字的鸟儿纷纷飞来,栖息在附近的竹林。我向来比较喜欢竹子,也许是因为那片竹林贯穿了我整个童年吧,孩提时竹林是我经常出没的地方,有的竹子似乎特别好客,斜斜的躯干刚好合适我悠闲地躺着,闭上眼睛静静地呼吸,思绪也插上了翅膀在天空自由翱翔。片片竹叶伸出我数不清的手,为我遮挡了炽热的太阳,风儿轻轻吹过,许多小蜻蜓驾驶着 “无人飞机”在这片竹林“着陆”了,尔后载着我天马行空的梦飞向远方。 外婆家后面是一片能让我垂涎三尺的果园,再后面是一座座茶山。适逢茶叶收获时节,外婆就背着茶篓去摘采这富含天地之灵气的绿茶,我是外婆的小尾巴,经常跟在她后面。她采茶的时候我在一旁兴致勃勃地寻找茶籽,或者踮起脚儿帮忙采茶叶,外婆教我挑最嫩的叶子摘,我一本正经地模仿她的样子,刚开始我东摘一点西摘一点,慢慢地我发现,外婆采茶是很认真的,她仔细地摘完一片再到下一片,看到这我也难得地严肃认真起来了。采茶之时,偶尔也能遇到认识的小伙伴,几个小孩子就在茶树丛里玩起了捉迷藏,小蝴蝶在一旁翩翩起舞,似乎也在顺便帮我们找人。 稻子成熟了,外婆收割稻谷的时候我调皮地爬上稻草堆,不亦乐乎地给稻草扎起了三股辫,偶尔找到一只名字叫 “铁牛”的小虫子,便用绳子牵着它“放牛”去,而真正的牛儿在旁边一边吃草,一边发出“哞哞”、“哪哪”的叫声,我竖起耳朵捧着小脸,好奇这头牛是不是在“娜娜”地叫着自己的名字,怎么听起来声音就这么像呢? 天气从来都是善变的,太阳刚刚还在头顶,一朵乌云愁眉苦脸地跑过来,不由分说地就下起了雨,大人们争分夺秒赶过来抢收稻谷,我也一股脑儿加入了这支 “救援”队伍,发挥“绵薄之力”帮大人张开米袋子,一粒粒金黄的稻谷就躲进了安全区域。日后每每读起那首朗朗上口的《悯农》诗的时候,我分外懂得粮食的珍贵。 外公和外婆是慈祥而勤劳的人,外公对果树的嫁接颇有心得,每当果实成熟的季节,他的笑容也特别开心,因为可以将水果拿给在外工作的子女们。外公酿的客家酒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他纯手工酿制的酒真材实料,亲戚朋友们喝了都觉得不错,偶尔也有一两个不胜酒力的人喝了之后脸上会泛起红霞。岁月如梭,银霜已悄悄地爬上了外公的头发,而他的勤勉却丝毫不曾改变。 依稀还记得那些夏天的夜晚,外婆不厌其烦地给我讲故事,摇扇子,我陶醉在故事中,不知不觉睡着了。不知不觉地,我的童年也在蹦蹦跳跳中长大了
读杨建平先生《人在旅途启迪》系列作品有感
罗洪安 人在旅途,其乐无穷。人生如列车,一路奔跑,一路向前,终能到达一个远方,在无言中给人一种启迪与感悟。《人在旅途启迪》系列就是作者在旅途中,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景,不一样的心情,也有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就如作者所言:行走于神州大地之间,别样的景致让人心生别样的感受、别样的启迪。 旁征博引,思想在旅途中游弋。 在《皇陵终归土》一文中,作者惊诧于皇陵的诡异与神秘,对皇陵的历史,皇陵的传说介绍甚是详细,旁征博引中足见作者阅读涉猎的广泛性,诗词的选用也是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在旅途中又有思想的碰撞,不单只是好奇与敬畏,还有心灵的叩问,方能体会出帝王的自私与残酷;帝王的短寿与无助;泪目于于人臣王承恩的忠贞节烈,这些何尝不是作者灵魂深处思想的智慧?在《西游仅一梦》中更是极致,整篇文章都能见得作者对外国小说以及中国古代名著的涉猎之广,程度之深,特别是对《西游记》以及《大唐西域记》的解读更是深刻,让人震撼。 历史熟稔于心,看尽旅途中风景的前世今生。 皇陵的历史、包公祠的历史、安史之乱、母亲河、三山五岳、哪怕是秦始皇建立封建王朝至清朝结束的2000多年的历史,在作者的笔下,时光如流水,让人置身于穿越一般,把当时的历史场景、历史画面看了个尽,画面感十足。然而看过了历史,岁月却有声,作者会在封建王朝兴亡更迭之中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小小老百姓就是这么无奈和悲哀。”的感伤;也会对中国千年古镇发出“在婺源江湾古镇,粉壁黛瓦马头墙式的徽派建筑古民居让人赏心悦目,凝视江谦三省堂等江姓学士名流祖居地遗址,其极为讲究风水的生命风采光彩夺目,而汪口村精美绝伦的俞氏大祠堂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慨叹。 走过的每一条路,都 承载着爱情的静好时光。 在《初心永不改》一文中,直接明了地写出了“妻子向真的秉性一路相伴。”,更是用“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千古诗句有形容作者两夫妻之间的爱情,深刻足以令人感动。在《山川依旧在》一文中,也写到了作者与爱妻新婚的足迹,《庐山恋》的经典爱情早已成了世界纪录,而作者与爱妻的爱情何尝不是呢?两篇文章对妻子的描述并不是很多,但是也足够看出作者对妻子爱之深,思之切,以至于旅途走到哪里,似乎都有爱妻的如影随形,人生旅途之中,应当更是携手共进,相敬如宾。 人生旅途之悟,更是人生灵魂的叩问。 《人在旅途启迪》系列作品,每一篇都发出作者内心深刻的自省,也写出作者对历史对人生难得的体悟,是作者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对现实人生的叩问。在《皇陵终归土》一文中,作者在最后一段结尾道:“但我常想,在时间的长河中,百姓草芥也罢,皇上皇陵也罢,终究不也是一抔黄土么?”;在《浮华烟消去》倒数第二段中写道:“有哪个封建王朝逃出了这个历史周期律呢?”;在《山川依旧在》一文的第二个小标题的最一段中作者结尾道:“而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背景,创作了广泛流传的《桃花源记》,文中描绘的理想世界不正是我所景仰和孜孜以求的么?”;在《初心永不改》的第二个小标题的最后一段中作者结尾道:“这样的初心在脑里、在心里、在骨髓里,又怎能忘记一个普通自然人、一个普通社会人、一个普通党员的使命呢?”;在《西游仅一梦》一文的最后一段,作者更是连续发出三问,层层叠进,发人深思。一句“这是
鹿湖禅寺游记
晨风 早闻四都的鹿湖禅寺风光秀丽,我们慕名而来。弯曲的乡间小路,混合着泥土的气息,几株小草,全然忘记了季节的转换,不管不顾地翠绿。一阵微风吹来,空气中似乎夹着一丝清甜,耳边还传来了山涧泉水的淙淙声。 鹿湖映入眼帘,一泓青绿的水,如深邃的眼眸,把青山白云揽入怀抱。因为是冬天,这静谧的天空,单单少了那种锋利得能割伤情感的蓝,假若多了那份复杂的蓝的内涵,白云青山会在它的怀抱里迷失吧?正是这灰白的暗淡,让人多了一份平和与理性。 关于鹿湖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风水大师赖布衣从江西沿东江赶龙,随着他的一声吆喝,龙当即从江西飞经龙川的东水嶂,然后跃过东江停在四都的黄沙阁。龙过之处,兽走禽飞。此时,适逢一只梅花鹿从天山摘取灵芝路过,被吓得不知所措,到处乱跑。赖布衣见此鹿很有灵气,疑是天上太上老君的坐骑,便从后面赶来,当来到四都北面的一座大山嶂时,那只梅花鹿跑得气喘呼呼,口渴非常,就到这座山下的湖里喝水。赖布衣见状,随即又大吼一声,那只梅花鹿瞬间跃入湖水里不见了。赖布衣走到湖边一看,原来那只梅花鹿是仙鹿,已经在湖中结了大穴。赖布衣便立即把此事告知山麓“懒庵”的僧人,说这湖有仙鹿结了穴,是建造禅院、寺庵的圣地。 仙鹿在湖中结穴三年之后,这座大山嶂也绿黛了,山间还喷出一股清泉,湖里的水也不再浑浊了,变得晶莹如玉,僧人把这座大山叫作“鹿湖嶂”,也把“懒庵”也改为“鹿湖禅寺”。此后,鹿湖禅寺香火日渐兴盛,周边不少善男信女也到此躬身朝拜,寄托福禄,祈求佛祖保佑,且十分灵验。 明洪武年间,大量的人口迁入四都,至嘉靖年间的1545年,四都开墟设市,商业繁荣,为鹿湖禅寺的扩建带来契机。 明朝宗祯年间,四都邑人魏珊、骆奇璋竭尽全力发动众人捐资,重建“鹿湖禅寺”。落成那天,时任龙川知县沈瓒(1642年),亲自光临,并为禅寺题匾,匾曰:“鹿苑重光”。此后,鹿湖禅寺声名大震,成为东江上游的一处香火鼎盛之地。 鹿湖边上那淡褐的枫叶虽然没有深秋时的火红,也没有惊艳一瞥的印象,但在碧湖的映衬下,却多了一份清丽,它似乎与季节无关,与世俗无关,像一位飘逸从容的妃子,在这片山林中质朴无华,独自优雅。给人颤栗的美,才是美的真正品质,直入人的内心。这几棵枫树,就因为它的清丽优雅,也让我心灵为之颤动,让人顿时心生敬意。不免让我想起了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句,很庆幸我不是漂泊异乡的人,这里的枫树也不是那江边的枫树,这里也不是姑苏城外的寒山寺,而是庇护我们的鹿湖禅寺,我断然不会因乡愁而难眠,只能因这几棵震撼我心灵的枫树而辗转反侧。 鹿湖禅寺在鹿湖嶂的怀抱中,朱红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全都沐浴在玫瑰色夕阳光辉之下。鹿湖禅寺背山临水,竹树怀抱,大致体现了民族建筑艺术,深涵佛教文化。大雄宝殿气势恢宏,古朴壮观。两边是钟楼和鼓楼,“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鹿湖禅寺,用晨钟暮鼓,警醒着人世间追名贪利的过客,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错。这就是信仰的力量,鹿湖禅寺的佛教,在以一个独特的方式宣扬道德,它独特的救世情怀令人恭敬虔诚。 一叶一菩提,菩提树下,绕耳的焚音,仿佛来源于云端的天籁,触摸着灵魂深处的神经末梢,听着这音乐,感觉自己和外界隔绝,进入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山谷间微凉的风
王宗仁:跪拜的藏羚羊(节选)
朗诵者:柏荷 这是多年前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 那时候,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斜挎杈子枪、脚蹬长统藏靴的老猎人。他猎获的那些动物皮张所换的钱,除了自己生活用去一部分外,更多地是用来救济那些去拉萨朝圣的藏家人。杀生和慈善,在老人身上共存。而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杈子枪是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 一天清晨,他伸着懒腰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瞅见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前一亮,丝毫没有犹豫,转身回到帐篷拿起杈子枪就瞄了起来。可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并没有逃走,而是用祈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了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同时两行眼泪也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明白,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但他是个猎人,没有被藏羚羊的跪拜打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的姿势仍然是跪卧着,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常那样当即将猎获的猎物开膛破腹。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第一次遇到的事情。 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给那只藏羚羊开膛,他的手一直在颤抖,眼前总是浮现着那只藏羚羊给他跪拜的情景。就在腹腔打开的那一瞬间,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腹腔里,静静卧着一只已经成形了死了的小藏羚羊。老猎人终于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是肥肥壮壮的,为什么它要弯下笨重的身子给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给她的孩子留下一条命呀!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包括动物在内。 老猎人为藏羚羊的开膛剖腹半途而停。当天,他没有出猎,而是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 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