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报告文学

许晨:深潜“第四极”

     作者: 许晨

“咚、咚、咚……”

随着几声礼炮,碧海蓝天上飞升起了红黄绿蓝色彩烟,掌声欢呼声像海潮一样涌来。一艘上白下绿颜色的轮船缓缓驶进了三亚南山港码头。船舶右舷挂着巨型横幅:“砥砺探索、不懈奋斗、勠力开创中国深海科技新征程”。

2020年6月2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由新型科考母船“探索二号”船乘载,从福建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启航,顺利抵达三亚,举行入列仪式,准备进行万米载人深潜海试。

好啊!短短几年间,我国深潜事业又迈出了一大步,从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三人科学考察)潜水器最深纪录,成功下潜到深海7062米的“蛟龙号”,到如今我国又具备了挑战1万米海深的能力。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我异常兴奋,感慨万千。2014年夏天,我随同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前往西太平洋科考时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众所周知,地球是椭圆形的,两头最远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也称作第一极和第二极,而最高极——珠穆朗玛峰,则被称为世界第三极。时光回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三个极限地区都留下了人类探索的足迹。然而,还有一个极点未曾真正涉足,那就是数千米乃至上万米以下的海底深处,即世界上的最深极——第四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人迹罕至的深海海底。时光转到上个世纪末,世界上具有深海载人潜水器和探测能力的,只有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而中国的海洋探测装备就像是一张白纸。

2002年早春的一个晚上,曾任某研究所研究员的徐芑南接到了一个电话,这通电话让他的生命之树绽开了新花……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教授在电话中告诉已经退休6年的徐芑南:“老伙计,7000米载人潜水器立项了!我们想来想去,还是要请你出山,这个总设计师非你莫属!”

“是嘛!太好了!”对徐芑南而言,潜水器是他永远割舍不下的情结,在此之前,有缆的无缆的、无人的载人的,几乎所有种类的潜水器他都做过。而做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则是他多年的夙愿:“我一定参加。不过,我年龄大了,做个顾问就行了。”

放下电话,徐芑南激动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家人们担心,这年他已经66岁了,而且身患心脏病、高血压、偏头痛等多种疾病,一只眼睛仅存光感,是需要安心休养的时候了。

“盼了多年的项目终于通过了,是令人高兴,可你身体行吗?”妻子方之芬与他同在研究所工作过,深知丈夫的心愿,更了解病痛对他的折磨,一时间处在了两难之中。

“爸,你就别逞强了。如果累坏了身体,自己受罪不说,还会影响了项目进程。”儿子媳妇坚决表示反对。

徐芑南摆摆手,说:“你们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一思考潜水器,头就不痛了,血压也不高了。只要能为国家做好潜水器,我身上就感觉舒坦。”

终于,徐芑南说服了家人,放弃了安逸休闲的晚年生活,投身到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研发与试验之中,并被有关部门破例聘请担任了总设计师。由此,他作为总设计师,与整个团队包括我国第一代潜航员叶聪、傅文涛、唐嘉陵等人一起,整整奋战了10个春秋,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一步步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全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一天终于到来了!

2012年6月24日清晨,中国科考船“向阳红09”号停在预定海域。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机身上漆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和两个醒目的蓝色大字——“蛟龙”。

这就是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进行深潜7000米的海试。自从2009年开始的1000米、2010年的3000米、2011年的5000米深潜海试一步步成功之后,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迎来了冲击设计极限的海底试验。

为了卓有成效地完成全部海试,国家海洋局、科技部等部门特意选择了太平洋上的马里亚纳海沟。它最深处达11034米,如果把地球第三极珠穆朗玛峰填到里边,还不能完全填满。在此下潜至7000米,将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6月24日,星期天,这一天也是我国航天工程——“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交会对接的日子。此前,国家海试领导小组批准“蛟龙号”同日冲击深潜7000米,争取创造上天入海的奇迹。

“太好了!这太有意义了!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保证完成任务。”尽管风大浪高,但海试团队意志坚定。北京时间4时20分,他们举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3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身着蓝色的潜航工作服,与大家相互击掌,微笑着进入“蛟龙号”。

“现在我宣布,人员各就各位!”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坚毅的声音,通过扬声器响彻全船,试验正式开始。潜水器移出、挂缆、起吊、入水……在海试团队熟练的操作下,所有动作一气呵成。12分钟后,“蛟龙号”欣然投入大海的怀抱。

3个多小时的下潜,“向阳红09”号试验母船上的现场指挥部里紧张有序,扬声器中不时响起“蛟龙号”潜航员和水面控制人员之间沉着冷静的通话声。北京时间9时07分,话筒里传来了试航员、主驾驶叶聪的声音:“这里是‘蛟龙’,这里是‘蛟龙’。我们已经坐底7020米!”指挥部里一阵沸腾。这是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纪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而这时候,正在太空飞翔的“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等3人,按计划操纵着飞船逐步接近“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施手控交会对接。西太平洋7000米海底,叶聪代表此次下潜的潜航员,庄严地向“神舟九号”送上热烈而亲切的祝福:“祝愿景海鹏、刘旺、刘洋3位航天员与‘天宫一号’对接顺利!祝愿我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当时还未能实现海底与太空的直接通话,潜航员的祝福通过电波穿透深海,传到陆地基站,再由陆地转发到茫茫太空上的“神九”舱内。航天员们听到了祝福,也受到了极大鼓舞。中午12时55分,他们成功驾驶“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了刚性连接。

在向祖国报喜的同时,景海鹏代表“神舟九号”飞行乘组也向“蛟龙号”致辞:“今天,在我们顺利完成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时候,喜闻‘蛟龙号’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向叶聪、刘开周、杨波3位潜航员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愿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如此,中国人在征服了南极、北极和珠峰高极之后,又成功地进入到地球最深极——第四极。可喜可贺!3天后的6月27日,海试队决定再次下潜试验,继续固化7000米成绩。经过一番拼搏,由傅文韬和唐嘉陵驾驶的“蛟龙号”,在7062米的深度上坐底成功,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2013年5月17日,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里正在隆重举行表彰大会。

高大宽敞的西大厅里灯光明亮、金碧辉煌,洋溢着一片喜悦的气氛。一支身穿海蓝色服装、胸前印着鲜红国旗标志的团队,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这里,整齐列队等候着。他们就是胜利完成中国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研发、海试任务的科学家、工程师、潜航员和技术保障人员……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团队“载人深潜英雄集体”荣誉称号,授予叶聪、傅文韬、唐嘉陵等8位曾经下潜到7000米深的同志“载人深潜英雄”荣誉称号。

实际上,自从7000米级海试成功之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其海试团队就已成为了国人心目中的明星。

此后,我们的“蛟龙”号再次出发,实施试验性应用航次。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位科学家成为“蛟龙”的乘客。他们在潜航员带领下潜入深海冷泉区、海山区、多金属结合勘探合同区等地,开展生物调查、地质取样和海底沉积物剂量反应试验等,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年近八旬的中国科学院汪品先院士登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工作母船,仔细聆听试验性应用航次成果介绍,观看下潜科学家采集到的生物和矿物样品后,激动地说:“‘蛟龙’点亮了中国人的‘深海梦想’。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的成果就超出预期。中国科学家可以乘坐本国的潜水器,到深海、观深海、研究深海。深海你好,我们来了!”

说得太好了!笔者就是在这样的精神感召下,凭借曾经的军旅生活的锤炼,于2014年申请并得到批准,跟随“蛟龙号”深入到西太平洋去体验生活,经历了台风大浪的考验,返航后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连续两年顺利进行了试验性应用的同时,有关单位已经部署研制10000米级的载人潜水器项目了。中国载人深潜事业,以及深海科学和工程研究将不断向纵深发展。

就在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9周年生日之际,我们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研制出来,并顺利通过了水池试验,正在准备随“探索二号”母船进行海试。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奋斗者号”的总设计师正是当年“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院士的学生、某研究所“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兼试航员叶聪。这说明,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