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月

傅志宏 白露为霜的日子 胶州田野的高粱红了 我把高粱 酿成思乡的酒 与海天的明月 一起窖藏 走过东西南北的路 地上的霜 明月的光 思乡的梦 都在花间的一壶酒 他乡的月 故乡的月 都是我酒后的心安处 远方的你呀 是否还记得万里的约 今夜他乡的月圆了 远方家里的灯亮了 游荡的人 停不下跋涉的脚步 就举一杯 邀明月的酒 不问归期

月亮,醉在一颗种子里

薛长爽 腾出更多的土地,河水和清风 送一颗种子,上路 在仁慧的褶皱里,三十六字的内府酒经 令古法与自然,在同一空间交汇 水土的灵魂,和风的味道 融进冬夏的翻转。倔强的种子 酿出一壶故乡的月光 这一担 担起高粱、小麦、玉米、苦荞、糯米 担出一枚枚“怒放的生命”﹡ 一粒种子的馥郁,就此爆裂 闻一闻,炽热的血液 在百感交集里,高昂,低徊 此刻,源于史书的酒魂,在唇齿间 变成诗的潮汐 也是路边,冬夏枯荣的悬铃木 抿一口,固执的味蕾 便醉进一方田野 每一颗种子,紧贴心壁流淌 拉动一段穿越时间的河流 与两岸草木,彼此交心 循着一颗种子凝结的酒香 你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轻易识得 故乡井栏上的中秋月 在它的浓度、深度、广度里 一步踏进自己的江湖 去遇见,前方路上的摆渡人

又到中秋月圆时

刘利民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中秋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苍穹,圆圆的,亮亮的,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在这美好的夜晚,我和弟弟两家人齐聚到父亲那里过节,尽情地享受团圆带给家人的快乐。 晚上,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相互举杯庆贺,欢声笑语不断。饭后,父亲把水果和月饼一股脑地摆上餐桌,顿时,阵阵迷人的馨香便充满了整个房间,我在这浓烈的气氛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举头望明月,天涯共此时”,窗外,月光如水。此时此刻,世界上下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仰头注视着这轮圆月。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凝视着悬挂在空中的那轮明月,我的思绪穿越时空,想起了英年早逝的母亲,又回忆起小时候过中秋节的情景。 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艰苦,根本买不起月饼,于是每到中秋,母亲就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在我家的小院里有一棵老槐树,花开时节,母亲把槐花采摘下来,用白糖或红糖分别腌制后做成月饼的馅儿料,于是,带着花味的饼香便永远飘在童年的记忆里。中秋节前一般都是家乡的农忙时节,但无论多忙多累,母亲总会挤出点时间为我们做月饼。她先把微微发过酵的面揉成团状,再用擀面棍擀成一张张面饼,把花式糖馅放到中间,再把面饼包起来搓圆,用手轻轻地把面团压成圆饼,这时,月饼的雏形就做好了,最后,拿出一个上面雕刻有花边纹络及“丰收”“幸福”“团圆”等文字和图案的模子,把月饼的雏形装进去,扣过来,在圆饼模具上用力一按,月饼就这样制作成功了。然后把它们放进锅里,蒸熟了就是香香甜甜的花味甜月饼了。为了使月饼吃起来更爽口,母亲给蒸熟的饼子刷上点儿棉籽油,放在一口平底锅里烤制一番,待月饼黄酥酥即可上桌食用了

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节气一过,在几场秋雨的洗礼中,秋风渐凉,月亮也一天比一天地圆润--中秋节如约而至。在如水似霜的月光中,儿时和妈妈过中秋节的记忆,愈加清晰。 那时农村生活虽苦,但人们对过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依然重视。八月十五月儿圆,寓意团团圆圆,阖家欢乐。这家炖鸡,那家熬鱼,整个村子飘荡着诱人的鱼肉香味和高粱酒的醇香,充满喜庆祥和的气息。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其实,故乡八月十五云遮月的日子并不多,大多中秋节是朗月当空,星光灿烂。那年中秋节这天,天刚黑下来,一轮圆月已悄然跃上树梢。圆圆的,亮亮的,大大的,近近的。月表上的凹凸明暗有致,仿佛触手可及。我问妈妈:“月亮上有嫦娥、玉兔吗?有山河森林吗?”妈妈瞅瞅我,莞尔一笑,并不答话。 吃过晚饭,爸爸把小饭桌搬到当院,妈妈往桌上摆了一盘月饼,再摆两盘水果,全家人坐着小板凳围桌而坐,边吃月饼、水果,边赏月。当时月饼是按人头供给的,数量有限,妈妈给我们每人分两块,她和爸爸俩人吃一块。油黄的月饼散着香味儿,上面印着精美的图案,我们舍不得大口吞咽,只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咬,细细地嚼,慢慢地咽,把青丝玫瑰月饼的香甜,尽可能长久地滞留在唇齿间、食道里。 此时,妈妈正在灶间忙着烙糖月饼。她把红糖疙瘩捣碎,掺上熟花生仁碎渣,均匀撒到一片面皮上,再附上一片面皮,用瓷花碗沿立着顺时针切一圈,去掉边角,案板上留下了一张圆圆的糖月饼坯子。再在坯子上撒一层芝麻粒,擀压几下,然后拿一枚大料,在糖月饼上一按一按地刻上几颗星星,漂漂亮亮的糖月饼终于形成了!烙熟的糖月饼金黄金黄的,摆上桌子

饮酒

许金山 诗心未动羞举樽, 碧水流觞过三巡。 曲红慢烧瑶池泪, 竹影轻拽玉炉春。 露凝北斗无眠意。 笛破空霄月半轮。 酒里依稀还旧地, 明朝驻梦到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