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节气一过,在几场秋雨的洗礼中,秋风渐凉,月亮也一天比一天地圆润--中秋节如约而至。在如水似霜的月光中,儿时和妈妈过中秋节的记忆,愈加清晰。
那时农村生活虽苦,但人们对过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依然重视。八月十五月儿圆,寓意团团圆圆,阖家欢乐。这家炖鸡,那家熬鱼,整个村子飘荡着诱人的鱼肉香味和高粱酒的醇香,充满喜庆祥和的气息。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其实,故乡八月十五云遮月的日子并不多,大多中秋节是朗月当空,星光灿烂。那年中秋节这天,天刚黑下来,一轮圆月已悄然跃上树梢。圆圆的,亮亮的,大大的,近近的。月表上的凹凸明暗有致,仿佛触手可及。我问妈妈:“月亮上有嫦娥、玉兔吗?有山河森林吗?”妈妈瞅瞅我,莞尔一笑,并不答话。
吃过晚饭,爸爸把小饭桌搬到当院,妈妈往桌上摆了一盘月饼,再摆两盘水果,全家人坐着小板凳围桌而坐,边吃月饼、水果,边赏月。当时月饼是按人头供给的,数量有限,妈妈给我们每人分两块,她和爸爸俩人吃一块。油黄的月饼散着香味儿,上面印着精美的图案,我们舍不得大口吞咽,只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咬,细细地嚼,慢慢地咽,把青丝玫瑰月饼的香甜,尽可能长久地滞留在唇齿间、食道里。
此时,妈妈正在灶间忙着烙糖月饼。她把红糖疙瘩捣碎,掺上熟花生仁碎渣,均匀撒到一片面皮上,再附上一片面皮,用瓷花碗沿立着顺时针切一圈,去掉边角,案板上留下了一张圆圆的糖月饼坯子。再在坯子上撒一层芝麻粒,擀压几下,然后拿一枚大料,在糖月饼上一按一按地刻上几颗星星,漂漂亮亮的糖月饼终于形成了!烙熟的糖月饼金黄金黄的,摆上桌子,与月饼相比毫不逊色。咬一口,黑红的糖稀淌出来,烫了舌头,糖甜与花生、芝麻、面皮的焦香混合在唇齿间,味道好极了!
一家人吃着,说着,笑着,圆月已升至当空,越发明亮清澈。月光似水,月光如银,把村庄、树木、庄稼地泼洒得白亮亮的一片。吃过月饼和糖月饼,我和二哥躺在泛着清香的柴草堆上数星星。秋风习习、秋虫唧唧。故乡中秋的夜晚多么静谧而惬意......这时,村头知青宿舍那边,传来悠扬动听的口琴吹奏:“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明媚的阳光照新屋,门前开红花......”
夜深了,悬在湛蓝天空上的月亮,像一面晶莹剔透的圆玉盘,是那么圣洁,又是那么神秘;极目穹顶,银河浩荡,星汉璀璨,七星北斗如勺......数着数着,我和二哥竟然在曼妙的月色中睡着了。妈妈过来唤醒我们回屋睡觉,我突然发现满头青丝的妈妈,鬓角有一缕银发摇曳,不禁心头一颤,为儿女日夜操劳的妈妈开始变老了......
月圆月缺,日月穿梭。我长大了,离开故乡,参军,工作,奋斗拼搏,和老妈妈一起过中秋节的日子越来越稀少。但故乡的明月,妈妈的温暖,始终照亮着我前行的脚步......终于有一天我退休回故乡,可操劳一生体弱多病的老妈妈已撒手人寰,与我们天人两隔,再也不能给我们烙糖月饼共渡中秋节了!
收起儿时的记忆。我放眼望去,中秋的圆月已莅临天穹。生机勃勃的雍阳大地,风光旖旎的北运河两岸,灯火辉煌,城廓恢宏,一片祥和喜庆。故乡的中秋月依然圆圆的,亮亮的,大大的,近近的。我似乎从皎洁的月光中寻到了天上老妈妈慈祥善良的目光,感悟到了妈妈生前对儿女纯洁无瑕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