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分享之美 寻找书香之味丨裴亚莉散文集《长安城南种牡丹》新书分享会举

岁末时节,寒冷之中还可以感受到丝丝暖意。 12月30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裴亚莉 《长安城南种牡丹》新书分享会 在武清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 本次新书分享会由武清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武清区作家协会、武清区文艺志愿者协会承办。武清区作家协会部分会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活动还特邀了裴亚莉老师的学生、青年学者葛敏进行阅读分享。 活动伊始,四中学生陈玺宇演奏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吉他曲《童年》,为活动增添了青春的气息。 活动中,参会人员从散文的选题、风格、行文结构、创作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肯定了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同时,也为大家在今后文学创作上指出了新的方向。 侯树芹: 《长安城南种牡丹》让我们在烟火里,在地面上,见到了真,这个真,是真诚,真率!是对生活,对自己真诚的内省与思考。裴亚莉老师时时处处在写自己平凡的生活,她关照生命,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洒脱而充满意趣,通俗而又写满理性!看似平常更奇崛,站在文字里我们仿佛照见了我们自己。 薛长爽: 在《长安城南种牡丹》一书中,裴亚莉老师用轻松素雅的文字记录了和学生、同事以及师友们日常相处的人事、物事及世事。描述的同时,思考和内省也随笔触流泻开来。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天然本真、情绪饱满的乡野园丁,在广阔大地上,带着纯粹的热爱慢慢行走,并把这种热爱以文字的形式,给了人们一颗丰足心灵的花种。 傅志宏: 长安牡丹盛,此中有真意。裴亚莉教授的隐逸和真情都凝聚在《长安城南种牡丹》一书中,她在书中写她的学生、她的生活伴侣和精神伴侣“老刘”、写她的孩子、写她的闺蜜、写她的成长、写她的花花草草和她的长安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天津市作协“两基地”在武清揭牌

9月7日,天津市作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基地”和“职业道德教育与文学服务社会示范基地”在武清区揭牌。来自全市各区、行业作协及文学组织代表,知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近百人共同见证这一激动时刻,并以“福运武清”为主题开展文学创作采风活动。 活动由天津市作协、武清区委宣传部主办,武清区文联、区作协承办。在揭牌仪式现场,与会人员参观了“文•无垠”武清区文学艺术融合成果巡回展,观看了《京津明珠 幸福武清》武清区形象宣传片、《书写,以爱的名义》主题创意演出,对武清区树立“大文学”观念,以“文学+”的创新形式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表示赞赏。 市作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岚表示,此次来到武清区充分感受到了新时代文学事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对武清区在推动京津冀文学交流互动走深走实,推进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激励广大作家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到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把文学作品写进人民心坎儿中。 武清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王荃介绍了武清区厚重的文学艺术积淀,阐释推介区委“3+1+1”工作思路,表示区文联、区作协将以“两基地”揭牌为契机,持续深入城市发展、乡村振兴的火热场景,创作更多紧扣时代脉搏、讴歌伟大人民、增添精神力量的精品力作。同时,诚邀广大作家朋友更加关注武清、更多走进武清,不断为雍阳热土留下名篇佳作,让“京津明珠、幸福武清”更频繁、更生动、更多元地呈现在大众视野。 在随后的“福运武清”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创作采风环节,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们先后参观了白古屯镇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河北屯镇李大人庄文

纤云弄巧,佳期如梦,共度一场诗意的“七夕”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七夕,是我们唯美浪漫的传统节日,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感悟诗词中的人性美,8月20日下午,由武清文联、武清妇联主办,武清作协、武清朗协协办的“纤云弄巧,佳期如梦——七夕诗词分享会”在市民服务中心11楼举行,来自作家协会、朗诵家协会的部分会员与热爱诗词的市民共26人欢聚一堂,共度诗意“七夕”。 七夕节日文化分享 于长华老师首先与大家分享了有关七夕的节日文化,七夕的传说、七夕的别称、七夕的习俗等知识让大家对这个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了解。农耕社会人们对天象日积月累的观察,乞巧、祈福活动以及男耕女织的幸福图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 七夕主题诗词朗诵 美丽的传说诞生了无数美妙的诗篇,也使爱情成了永恒的主题,活动现场,老师们分别朗诵了以“七夕”和“爱情”为主题的古今中外经典诗词,声情并茂的演绎深入人心,为节日平添浓浓的诗意,传达出只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情结。 傅顺利老师、薛长爽老师以及来自西安外事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大学生刘彦欣分别朗诵了古典诗词《鹊桥仙》、《长恨歌》片段、《渔家傲·七夕》,含蓄婉约的诗词,声情并茂的朗诵,将大家带入到那个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时代。 李汉东老师朗诵,李玉刚老师挥毫,再次联袂演绎这首经典诗词,行云流水,一挥而就,赢得阵阵掌声。 平克辉老师朗诵的李清照《一剪梅》,高增军老师朗诵的毛泽东《虞美人·枕上》,虽作者与时代都不相同,但那与爱人离别时的深深思念之情却

强国复兴有我 | 武清作协参加“京津冀红色诗歌朗诵会”

为搭建京津冀诗歌朗诵艺术发展交流桥梁,8月10日上午,“京津冀红色诗歌朗诵会”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成功举办,天津市武清区作家协会组织会员积极参与,和北京诗词学会朗诵委员会、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家协会、河北保定国学学会三地联动,精彩演绎,一起诵读红色诗歌作品,生动展现中国诗歌的风华神韵和迷人魅力。共100余名京津冀地区的文学爱好者分别在线上线下参加活动。 (现场演出照片) 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采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线上线下”同步互动的形式举办。三地艺术家朗诵了部分优秀红色诗歌及原创诗歌,分为“烽火岁月”“时代赞歌”“幸福小康”三个篇章,《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七月赞歌》等作品。 (武清作协线上参与) 活动中,武清作协会员通过在线的方式参与了朗诵:张宝慧朗诵了经典诗词《沁园春·雪》,武保水朗诵了原创作品《当过兵的人》,于长华朗诵了原创作品《有一条路,名叫长征》,侯树芹朗诵了原创作品《向着新征程进发》。线上线下交替进行,生动展现了红色诗歌的力量,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生动的党史军史学习传承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活动。 活动得到京津冀广大文学团队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北京诗词协会朗诵委员会主任张脉峰,石景山区作家协会主席李金明、副秘书长李欣荣,武清区作家协会主席王彦明,副主席侯树芹、于长华、王冠以及部分会员代表参加活动,他们分别发言和点评,对组织这次京津冀协同合作活动大家一致表示赞同,特别是在当前三地经历暴雨灾害的情况下,活动能够更好地凝聚力量,鼓舞大家的奋斗意志。同时,通过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深入挖掘优秀红色资源阅读推广项

到源头寻初心 写华章铸忠魂!天津市作协作家走进革命圣地延安

津云新闻讯:7月4日至9日,天津市作家协会在革命圣地延安举办了“到源头寻初心,写华章铸忠魂”市作协“作家活动周”活动。本次活动由市作协主办,延安学习书院协办。 本次活动是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要求,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引领广大作家会员和文学工作者到延安去,在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中探寻文学初心;到人民中去,在践行肩负使命中书写时代华章而举办。 延安,曾是党中央所在地,中国革命的“总后方”和“大本营”,是革命者向往的“圣地”。我们今天仍在探究追寻它巨大的磁场和致胜的密码究竟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作家活动周的队员们开启了将近一周的学习培训、调研采风、交流座谈、主题创作的学习之旅。 在延安学习书院,队员们参与了《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报告解读》的专题学习。两堂专题课程思想深刻,史料翔实,内容丰富。队员们在聆听过程中,充分领悟了到源头寻初心的初衷,也将在新时代继续写华章铸忠魂。 在南泥湾大生产馆,对于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与南泥湾精神的学习过程,又是一次思想和行动的洗礼。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艰苦的革命年代,在恶劣的革命环境下,取得革命胜利就要自给自足。手握枪杆的革命先辈们努力融入百姓,努力学习生产技能,努力在大生产的过程中为革命提供坚强的后勤保障。这样的故事曾经无数次在书本中,在影视作品中重现。当队员们走进南泥湾,会不由自主地哼唱起熟悉的旋律,伴随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