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正良:在松风的世界里矫矫不群——徐奎绘画作品赏析
在松风的世界里矫矫不群 ——徐奎绘画作品赏析 胡正良 和著名诗人罗广才在项王故里谈诗论画时,正是暮春时节。那晚,罗先生携几声松涛、拈几束花瓣、借几分酒意,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了他的画家好友徐奎先生。后来,为了和徐先生跨地域心灵絮语,寻找他美学漫步的求索轨迹,我走进了他的《双骏图》《高士相马图》《松溪双骏图》等一系列绘画作品。这次品味与解读,既是一次溯源,也是一次觅踪,更是一次展望。我最真切的感受是:徐先生把源于清宫廷画鼻祖郎世宁、荣于清皇室贵胄、续于津门平民传承的松风画派,在当下接了地气、落了红尘、沾了凡音。可以说,他的翰墨气韵让松风世界多了一道盛世的光辉,他的诗意风景让松风世界有了一次美丽的绽放,他的朴素情怀让松风世界添了一缕醉人的墨香。 翻开近现代中国绘画史,松风画派曾作为一个响当当的门派而名垂绘画史河。就其历史而言,它远眺宋元,怀恋清廷曾经的荣耀与辉煌,把紫禁城宫廷艺术以“松”为干,以“风”为骨,让清之绘画瑰宝得以从二十世纪初以来,延续了九十多年的贵族血脉。就其地域而言,它以天津为原点,以京津为腹地,兼容并蓄,辐射周边,形成了独具特色风貌的京津风韵。就其艺术而言,郎世宁的中西合璧、创意探索、焦点透视,溥伒(溥雪斋)的循于法度、细腻雅致、和谐静谧,溥佐的气韵飘逸、脱俗清秀、富贵高雅,在这里融于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家国山河之恋、文人高士之情、风物祥瑞之感,如清风徐来,清丽而去。 守望历史,是为了接续传统;承继风骨,是为了创新前行。在当代松风世界的现实选择面前,徐先生以童子之功起步,携溥佐先生嫡传弟子张根起的言传身教

王茁:篆书“错别字”统一评判标准有待建立
篆书一直是全国性书法展览评比(以下简称“国展”)投稿中出现错别字的重灾区。近年来,评比组织机构实施了对文字正误的“审读”机制,鞭策了篆书创作者自觉提高自身的古文字水平,为减少篆书作品的错别字现象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但另一方面,执行评审的专家们对于古文字取法的规则往往持两种迥然不同的立场观点,从而造成对篆书“错别字”的判定无法形成一致意见,这将引导着篆书创作的发展走向不同的命运分野。而调和这两种立场矛盾的根源在于正确理解篆书用字取法与古文字研究的关系以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国展评审亟需一种统一的篆书“错别字”评判依据。 当前,书法作者篆书创作热情的激发、各种笔法的开拓、书写形式的丰富,与国家文化自信、人们尚古求源,以及书法讲求篆籀之气,甚至古文字研究日成“显学”等等宏观、微观环境密不可分。据统计,2019年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投稿作品总量比上届增长了23.6%,其中篆书投稿量为5025件,增幅远超平均值达到了70.3%,位列增幅第2,仅次于刻字。然而,篆书入展作品共93件,入展率以1.85%位列倒数第2,仅高于隶书。“投稿增幅第2”,同时,“入展率倒数第2”,篆书投稿作品的命运呈现的似乎是满腔热情与一瓢冷水的戏剧性落差。不少篆书作品是因为存在着“错别字”而落选的。而面对林林总总的古文字材料,该如何取法才能不成为评审专家们所认为的“错别字”呢?换个角度来说,评审专家们对于“错别字”的评判是依据什么规则作出的呢? 一、篆书创作中古文字取法的两种立场及其弊端 篆书创作最大的难题,就是当遇到古文字中没有的字时,该如何写,能写吗?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不同的篆书评

张况:序邹锡团随笔集《从戎拾遗》
好人老邹,任侠豪爽、乘美游心之属也。高中肄业,即投笔从戎,策马疆场三十寒暑,风雨如晦,砺炼出钢筋铁骨之体格、疾恶如仇之性格、上善若水之品格。与游十余载,深佩其处世之泰然,为人之坦然,谋事之随缘。 行伍出身,宿露餐风。老邹前半生可谓铁马金戈、男儿本色。上马击狂胡手到擒来,既准且狠;下马草军书亦庄亦谐,既柔且刚;左手持枪,右手执笔,英武神俊,真风流人物也! 老邹转业后,其能力仍深孚省防总、省军区领导之望。临了,又委之省防汛抢险民兵轻舟机动大队政委一职。 去岁盛夏,龙水滔天,省内数市几成泽国,洪涛成灾,牲畜浮沉,人或为鱼鳖。邹政委临渊履薄,指挥若定,胼手胝足,终伏洪魔。誉赞之声,遂接踵而至。 半生戎马苦,一世军旅情。老邹此生与军营情缘难了矣。猜想,甚合其儿时军人情结。殆与生俱来者,解不开,脱不掉,悉系命定。 老邹侍亲,至孝至微,虽戎马倥偬,流徙颠簸,然不忘根本。双亲康寿,尽享耄耋清福,目之殊为叹羡。前岁冬,老太爷微恙卧病,老邹茕然一身,劬劳殷殷,榻前奉亲,送药递水,孝心盈袖,实难言宣,令探视者动容久之。 论长幼,老邹高余一截,当以长辈尊之仰之。论情谊,老邹常以兄弟相待。君子之交,淡如东平之水。世事造化,诡谲无常,人生于世,讲求者,缘份也。人海茫茫,凡俗如流,衮衮视听,叹知己几何?逐利社会,对面不相认者固众,千里来相会者盖寡。老邹与某,当属后者。每与晤,必能聆其诲言,熏我俗根。知己如此,可无憾矣! 老邹品行高洁,简重而真切,古道热肠之人,不谀上罔下,厚德淳直、载物载福,晴明笃实、率性宽厚。对愁人不言乐,对哭人不谈笑。对得意人不卑亢,见失意

当代书画名家成就展:孙通成
孙通成,1972年生,河北省沧州吴桥县人。现为世界文化艺术界联合会亚洲书画协会理事、中华名家网高级研究员、雄安书画院.中国领导干部雄安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国际绿色和平产业联盟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家学会会员、央视网区域博览频道著名书画家、徐悲鸿艺术网特约书画家、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组)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全国敬老书画院院士、被社会福利基金会聘为格桑花慈善基金艺术顾问。被爱心组织誉为艺术家爱心公益大使称号。 孙通成先生自幼习画,天赋秉成,受父亲影响,耳濡目染,每日临池不辍,打下坚实基础。孙通成好古风,其作品继承传统,风格远追宋元,游学创作期间曾得到过张人介、王玉池、孙其峰等名师指点。 凭着一颗对艺术执着的心,二十余载以来,孙老师刻苦创作从未间断,渐渐形成了师古、师自然、师本心的画风。用笔一丝不苟,画面带着浓郁的古风和强烈的情感体现,古时的山水、古时的明月、古时的贤人隐士,寄托的却是今人对艺术与诗意的再诠释,从孙通成先生的画里,你能看出一个艺术家对“画”的谦卑和尊敬。 孙通成先生热爱大自然,喜欢山水、树木、花鸟虫鱼,他多年来游历名山大川,博古融今,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孙通成先生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美术展览,《河北日报》《沧州日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均有作品报道,其作品《清秋》在北京国际饭店慈善晚会上成功拍卖获得主办方不断好评,近年来其作品被多家机构和多方人士收藏。 2019年6月18日19日我以书画家的身份受邀在北京星光影视园参加2019星光之夜,第十九届中国世纪大采风颁奖盛典晚会,现场书画

当代书画名家成就展:张泓景
张泓景,字志峰,号觉贤。武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附小)国学班特聘太极书法老师;上海闻阊文化推广中心副主任;上海市赵朴初研究会会员;上海潮音文化特聘书法家;北京市祈贤堂艺委会顾问;中国书法网特聘书法家;华星卫视首席签约艺术家;中国国典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北京明星书画院特约书法家;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地产华表奖颁奖盛典构建生活艺术家;中国中央书画研究院李墨书画院特聘书法家;世界名人名家联盟总会俱乐部会员; 文从师于著名诗人•书法家•国宾礼特供艺术家李远山先生,武从师于太极名家祁悦曾老师。本着以“书法是纸上之太极,墨中之气功”为创作理念,习武弄墨、潜移默化间形成独具一格的“太极书法”。其作品在国内外多次参加书画大赛并获奖。2009年“西柏坡”杯首届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佳作奖,2014年被中集邮海选成邮票、电话卡及邮册在全国发行,同年太极书法被《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世界华人书画报》刊登报道并代表为2008米千虎长卷题跋。2015年5月在北京太阳宫艺术馆举办了个人太极书法展,并在《中华英才》刊登报道;2016年2月太极书法首次在《孝行天下》杂志发表,同年6月太极书法《兰亭序》在杭州天工艺苑(雅昌艺术)拍卖会上以3.45万元成交,11月太极书法《心经》被澳大利亚联谊总会收藏;2017年荣获全国诗词大会特别贡献奖,同年6月作品入选《央视直通车》《百姓春晚》等栏目。2018年太极书法荣获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并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保护。2019年4月参加了由北京饭店举办的“风雅颂”名家雅集与欧阳中石、苏士澍等十位名家作品展出并馆藏。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