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扬州
朱建发
扬州之美,美在三月。扬州之美,美在瘦西湖。当烟花三月遇到瘦西湖,那便是最美的扬州时节。
如果把江南作成一幅画,那一定是水墨的颜色,画家笔下的水墨中国便是如此;如果把瘦西湖作成一幅画,那一定是写意的中国画,姹紫嫣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如果说扬州是深埋在心底的天空之城,那瘦西湖就是城中羞涩的少女,只需略施粉黛,便可风情万种,倾国倾城。瘦西湖这位婀娜的女子,在三月的日子里,更加妩媚动人。
走进瘦西湖,辗转之间,便是二十四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秋,虽未至,但诗人笔下的“桥下水流,桥上明月”,却赋予了我对二十四桥的无限遐想。
走在瘦西湖,春风微醺,一场喜雨刚刚退去,湖面上铺着一层薄雾,此时的瘦西湖云烟朦朦。稀有的琼花亭亭玉立、正当盛开,花如盘、白如雪。早开的已然掉落,在地上一片一片。有些随风掉落水中,水便有了洁白的颜色。船娘画着精致的妆,坐在船尾摇着桨,小船便在船娘的操纵下在这洁白的湖中前行。远去的画舫,破了时空,碾碎了红尘,留下一池波澜。
穿行在幽静漫长的湖边小路,水面蜿蜒,河堤绿色依依,风吹来,花遮树隐,柳絮如烟,亭台楼榭,依次映入眼帘。被雨淋湿了的瘦西湖更似刚刚沐浴而出的少女,发梢未干,愈加妩媚动人。
走出瘦西湖,穿过鉴真广场,便是坐落着古大明寺、扬州烈士陵园、观音山的蜀冈中峰。一座宝塔高高耸立,晨钟暮鼓,日夜守护这座美丽的城市。
踏上蜀冈中峰,回望瘦西湖。一阵风铃声,悠悠传来。风铃中,仔细倾听,一段段关于瘦西湖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你欲罢不能。
作者简介:
朱建发,武清区作家协会会员。多篇文章及摄影作品在《天津日报》、“运河”杂志、“美丽武清”等报刊平台发表并获奖。
草原之旅
沈丽
第一次透过车窗看外面一望无际的草原,我的心里毫无波澜。除了距离天空很近,白云姿态万千,秋旻随意的深深浅浅的蓝让人赏心悦目外,草原真的没什么稀奇的,和老电脑上的壁纸差不多。
就在我无聊至极的时候,车在没有栅栏的一处积水边停了下来。刚一下车,我就惊呆了。刚刚在车里看到很多长得像水洼的东西,竟然面积比普通的池塘还要大。同行的人告诉我,这些像遗落在草原上的珍珠的水洼,叫水泡子。几匹马在悠闲地喝着水,没有人看管它们,它们也不乱跑。莫名地,心中生出一种岁月安好的感觉。
走入草原才发现,这一路上看到的连绵的绿色,并不是连成片的。没来之前,我从各种资料上看到的草原,都是像足球场上和花坛里密集得没有缝隙的,像绿毯一样覆盖在地皮上的。而这里的草,却是一簇簇的,一丛丛的。草原的海拔很高,它们像是报团取暖的一个个小家庭。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草原上有很多很多漂亮的石头,镶嵌在沙土里。朋友说,如果草场被破坏,那么这里就会变成荒凉的戈壁或者沙漠了。然后他告诉了我为什么有那么多围着栅栏的私人草场,这也是保护草原的一种方式。
原来草原上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啊!知道了草原虽然广袤,但是也脆弱的真相后,我放弃了想要摘几朵零星开着的小花的打算了。沙土很软很松,稍微一摘,植物就会被连根拔起。草丛间有很多小蜥蜴,长得很像壁虎,虎头虎脑地穿梭着。不远处一只苍鹰忽然振翅飞起,我们一行人被惊得忘记了拿手机拍照。或者说,自从双脚踏入草原的那一刻,手机早就被抛之脑后。大人们陪着孩子们追小蜥蜴,捡小石头,尽情享受与大自然融入一体的自由自在。
谁能想到,一窗之隔,差距能这么大呢。忽然想到某一年的高考散文,是林徽因的《窗子以外》。这篇散文我已经教过很多遍了,领着学生将其中的要旨分析得也很透彻。没想到,还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啊。
真实,只有自己触摸到,才是真实的。所以古人才说“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蒙古自治区感受到的真实,远不止于此。晚上我们在苏尼特右旗住宿,去了一家当地著名的火锅店。我们一行14人,曹大哥是本次旅游的组织者,他估摸了一下大家的饭量,点了8盘肉,竟然把大家吃撑了,且还剩了两盘。这里的肉卷,是软塌塌的,不像我们这里是冰冻成空心的卷。夹了一筷子肉,够我们这里的饭店做成两盘的。肉自然是鲜嫩的,一点膻味儿都没有,大家吃得非常开心。
第二天去二连浩特,那是一个边境城市,有很多外国人在这里做生意,所以人很多,车也很多。我们一行人过马路,没走人行横道,就是一个普通的路口,忽然,奇特的现象出现了,本该正常往前开的车,好像遇到了红灯一样,很自然地就停了下来,一辆又一辆。要不是朋友拉我,我还傻愣着以为发生什么事了呢。
“这里的人,真是太实在了。”
过完马路,刚刚的震惊让我们感慨万千。我真的没想到,作为一个外地人的我,竟然被千里之外的蒙古人民给温暖了。这种被人放在心上的感觉,让我对这里产生了微妙的情愫。
不禁想起另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淄博。去年这座城市被炒得火热,不就是因为淄博人的善良和真诚吗?且不说淄博政府和淄博大学生之间的约定,便说淄博火了之后,淄博为外地人做的各种努力,政府单位、事业单位免费停车,道边停车不贴条不收费,这把外地的风尘仆仆的旅人放在心上的做法,不正是一种吸引人的真实吗?
有的旅游城市,在不断被爆黑料的时候,总是不整改,伤了旅人的心。风景再美,谁又会再去看呢?更有一些地方,有了旅游资源,就过度开发,伤害了大自然的心。不懂得珍惜的人,大自然怎么可能再次馈赠呢?
蒙古自治区,出了城市就是草原。草原上虽然有很多栅栏围着的私人草场,但是那些栅栏,没有一家是挨着马路的。而每当栅栏遇到水泡子的时候,总是围一半留一半。他们从不贪婪,总是给别人留有余地。比如路上我们也会看到一些赶着羊群吃栅栏外边的草的人,也许他们没有钱买私人草场,但是也不至于家里的牛羊会饿肚子,会渴到。蓝天白云之下,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安宁,让人的心也跟着松弛了下来。
如果没有亲手抚摸过草原上的草,我们又怎么算到过草原呢?
作者简介:
沈丽,毕业于扬州大学中文系,武清区作家协会及扬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杨村第四中学教师。热爱写作,多次在区级和市级的征文比赛中获奖。座右铭:大美在身边,生命因发现美而浪漫。
心旅
袁文洪
姑娘很累,以至于疲惫憔悴,曾不只一次地幻想过一个人去遥远的沙漠旅行,让自己彻底放松一下。可是她没有时间,便经常这样在幻想中睡去。
终于,姑娘一个人去了沙漠。
四月的大草原,草长莺飞。蓝天白云之下,草原一望无际,像一片碧绿无痕的湖水。一条小河弯弯曲曲,不知从哪里来又流向哪里去。许是河水的滋润,河边的野花野草浓密茂盛,像生长的小丛林。春雨过后,小草小花湿湿的,水珠在阳光的映射下闪着晶亮的光。风柔柔地,弥漫着泥土和草香的味道。
姑娘大口大口吸吮着新鲜的空气,顿觉轻松了许多,继续贪婪地欣赏着:羊群像洁白的云,这一片那一片,在绿草地上漂动,还有,一群群自由自在的马儿和牧民点缀在云朵和绿草地之间,大草原便充满了勃勃生机,鲜活灵动起来,无处不是立体切割的画面,油画般自然静美。
旅游的人大都在草原住一夜,享受一下牧民的生活。姑娘选择草原边界僻静的“蒙古包”住下来。接待她的是一位老者,听姑娘说明来意有些诧异:
“你想去沙漠?”
姑娘点点头。
“一个人?”
“嗯!”
老者笑。
姑娘也似乎觉得自己有点荒唐,但依旧坚持。
“姑娘”,老者打量一下说:“像你这年龄的城里人压力大,好好散散心吧。不过——”老者没往下说,摇摇头。
姑娘心灵深处最敏感的部位仿佛被触碰了一下,积压的委屈一下子宣泄出来,眼里盈满泪水。
“苦辣酸甜、悲欢离合才是人生。”老者平静地说:“经历过的失败、痛苦和挫折,回过头来看也许是福而不是祸。无欲则刚,失则得,得则失。”
姑娘眨眨眼,似有所悟。
“人要不断地提升境界,法道、法地、法天,法自然。”老者说。
姑娘疑惑不解。
老者岔开话题:“体验一下沙漠的生活会身心放松,也许会悟出很多人生哲理。”老者冲西北的山丘一指,继续说:“过了山丘就是沙漠。不过,人们大都站在沙丘上看看,很少有人走进去的。”
姑娘迫不及待地站在沙丘上极目远眺,沙漠空旷辽阔神奇壮观,远处的沙丘绵延起伏,直抵天际,分不清哪是天涯哪是海角。瞬间,姑娘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憾,身心随之被洗礼和幻化。远远望去,沙漠死一般的寂静荒凉,看不到人烟,看不到绿色,看不到河流,甚至连沙漠驶者的驼铃声也听不到。她想,也许在沙丘那边。顿的,姑娘感觉到这个世界上只有沙漠和自己,没有了忧愁和烦恼,长长地出了口气,走向大漠深处。
其实,姑娘此次沙漠之旅,不单是来大草原观光赏景,就想在没有人烟的大沙漠一个人彻底放松一下。此刻,她突然感觉生命的可贵,她下意识地在沙漠中寻找生命的迹象,一步一步地走着,身后留下一串浅浅的脚印。褶皱的风沙仿佛凝固了,又像水面上泛起的涟漪,一层一层地荡漾开去,直涌上沙丘。
“红柳。”姑娘惊奇地叫出声来,孩子般地一蹦老高。凝视着红柳,姑娘苦思冥想:沙漠中为什么生长出红柳,或许沙漠也有生命,才孕育出红柳。红柳又为什么竟生长在荒凉的沙漠,孤芳自赏,给这广袤的沙漠凭添了“生”的意义?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把根须扎向大地深处顽强地生长,绽放出娇艳的花朵儿,或许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一步,一步,姑娘就这么走着,汗水湿透了她的衣服,白皙的脸上全是沙尘,一绺长发散落在额头,腿也象灌了铅,沉重肿涨,她疲惫不堪,几乎瘫痤在沙漠上。面对茫茫的沙漠,一种孤寂感涌上心头。她有些想家了,想她工作生活美丽的小城市,想她的老公和孩子,想朝夕相处的同事和患者们,恨不得立即飞到她们身边。
落日的余晖给沙漠染上了一尽金黄色,沙漠愈发显得深邃神密。霞燃烧着,变幻着,像山,像牛,像马,像湖泊,像溪流,像沙漠……突然,远处风沙吹起,掠过沙浪,卷起一股沙烟,旋转着、升腾着、弥漫着向她袭来,仿佛顷刻之间把她淹没。
姑娘被惊醒了,努力追忆着梦境:大草原、老者、沙丘、沙浪、风沙、红柳、晚霞,像电视中的特写镜头,不断地重复放大并涤荡着她的心灵深处,使她涅槃重生,从而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姑娘振作精神,以全新的状态又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作者简介:
袁文洪,笔名远岸。中学教师,公务员。喜好文字,多篇作品散见省市报刊;被中国作家网、天津北方网等网媒转载;入选《现代文阅读》《作文通讯》并作为中学生阅读试题和毕业检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