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周末】武清作协举办首期“文学周末”分享活动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8月31日,在毗邻永定河故道公园的武清区文联文艺研修院,一场充满文学气息的沙龙正在进行,这是由武清区文联主办,武清区作家协会和武清区文艺志愿者协会承办的首次“文学周末”活动。本期主题为“如何让自己的稿件更受欢迎”。据区作协主席王彦明介绍,此项文学计划酝酿已久,致力于如何在繁复的文学活动中,寻得一份安宁与自在,同时也期待在活动中,可以将作家的主体经验逐渐内化为个人的创作动因和素材。

“文学周末”是武清作协2024年的新举措,旨在促进协会会员的共同交流,提升会员的读书和思考能力,在每个周末都进行小组式文学沙龙,内容关涉写稿、改稿、读书等。首期活动,主要聚焦会员写稿中的随意性。

作协主席王彦明首先介绍了策划活动的初衷,并以个人的创作经验,号召协会会员要多读书,提升个人的言语意识,形成新的语言和经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语言”,“在接受和排斥之间,首先选择自己的表达”,“文学是时代的烙印,即便自在写作,也会呈现”。同时他还转述了协会会员侯成成的写作心得,要根据版面要求写作,要努力提升质量,还要在量上实现突破。

协会会员傅顺利就自己的写作和投稿经验,认为要熟悉报刊的读者对象、发稿特点、办报方向、主要栏目等,做下研究再投稿;投稿前最好与编辑沟通;有些稿子不是你写的不行,而是以前发过了类似的稿子,你不知道;多参加征文活动;时令性的稿子最好提前半年写好,再发出去;结合自己的特长写稿。注意多锤炼,细斟酌,反复推敲;与编辑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老年作者要多向年轻人学习,与时俱进,现在的编辑年轻人居多,老年人容易按照自己的思路、语言、框架写稿子,跟不上形势,自然上稿量低。

协会会员张坤第谈到,文学创作不能仅仅靠作者个体的认知和感悟,还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对作者的培养、激发和启迪,需要有一种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氛围。单个作者,受实践范围的限制,创作题材容易单一和固化,创作思路和激情容易堵塞和消解。一滴水,只有把它融入大海,才永不会枯竭。较高的文化素养从哪里来?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故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故事写出来,即使写出来了也不一定能让读者喜欢看。武清作协经常举办一些不拘形式的活动,能起到“冶炼”的作用,开阔大家的视野,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相互帮助,相互激励,激发创作热情,有利于多出作品,出精品。

首次参加活动的马忠杰表示,加入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自己有了归属感。听了王主席的介绍,好像重回青春岁月,想起年轻时为了追逐文学梦想,三四十人挤在牛棚里读诗,讨论文学作品可以一宿不睡不眠,现在的年轻人缺少了那代人的激情。作协为大家提供了平台,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很好的相互促进的过程,以后会多了解武清的风土人情,进行更好的创作。

高玉洁也是首次参加活动,就文学的新与旧问题谈了自己的认识。2021年前创作的小说都是⽼作家贾平凹、莫⾔风格, 与时代脱节, 自己曾经在《诗刊》发表古体诗, 那时候才20多岁, 被认为是“⽼爷⼦”写的,⼀直投稿不中,后来在《收获》文学杂志社线上阅读平台上发表, 忽略传统叙事的开端发展⾼潮结尾⽅式, 获得好评,开始顿悟了⼀个道理:⽐小说写得好不好更重要的是小说有没有个性和特⾊,要有⾃⼰鲜明的语⾔⽂字风格。由此创作了⼀系列带有先锋⽓质的小说作品。⽬前⼜在创作推理侦探类和快节奏风格的短篇小说,正准备写⼀系列,⼤概9篇左右。

首期“文学周末”虽然只有10人参加,但气氛热烈而和谐,大家颇有收获。会员杨宪民表示,在交流过程中,聆听着大家创作的故事和心得感悟,仿佛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窗户,每个人的故事,都饱含着情感与思考,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本次文学创作交流,收获了不同的观点和建议,拓宽了自己的写作思路,这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文学创作不是一个人的孤独旅程,而是可以与他人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过程。会员武保水感慨,武清作协“文学周末”活动在环境优雅、氛围幽静的武清文联研修院举行,以座谈会的形式讨论有关文学创作、文学思想、文学方式等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问题,互相解答,促进思考,使人受到启发和激励。

活动结束之后,全体与会人员参观了武清区文联文艺研修院,优雅的环境,精巧的设计,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赢得了大家的赞叹。

踏响时代节拍,开启文学周末,武清作协欢迎喜爱文学的你一起来畅谈,每周六上午9:00-11:00,我们一起围炉煮茶,不见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