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乘明月过沧州
于长华
从没想过,此生的第一次、独自、驾车、出行,就这么水灵灵地给了沧州。
当我想找个“搭子”结伴时,被问到最多的是:“沧州有什么好玩儿的?”我脑子转了十几秒,也没能给出个准确答案。一来是对沧州了解确实不多,因着一个林教头,沧州还一度让人以为是发配犯人的“远恶之地”;二来是印象中仅有的铁狮子,恐怕也不符合“好玩儿”的定义。即使有“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文旅邀约,沧州也不会像北戴河、避暑山庄、坝上草原那样,吸引太多人的目光。
也许同是受着大运河的滋养,也许是“草料场”那下得正紧的雪的呼唤,也许,什么都不为,只是换个地方看人间烟火,我决定出发。既然找不到伴儿,那就一个人吧!扔上行李,加满油箱,检查车况,定位导航,吹着自由自在的风,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打卡博物馆是我到一个城市的习惯,因为那里是时间与空间的凝缩,是历史与地理的融合,藏着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有太多故事要倾听。
走进沧州博物馆的那一刻,我想,我终于找到此行的答案了!入口处的浮雕墙上,那只昂首挺胸、大张巨口的铁狮子正迈开四肢,踏浪而来,背上背负的不止是锈斑斑的铁盆,更是沉甸甸的历史。
“河海狮城,文武沧州”,这八个字足以托举起沧州的定位:海上丝绸之路、第一武术之乡、世界杂技摇篮、京津南大门、运河流经最长的城市……一个个响亮的称号颠覆了人们的固有印象;扁鹊、张郃、马致远、纪晓岚、霍元甲、冯国璋、大刀王五、荀慧生……一个个闪光的名字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临沧海、带运河,是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亦农亦渔、亦儒亦侠,是它与众不同的人文气质;经济富庶,人才辈出,底蕴深厚,文化多元,才是这个被低估的燕赵儿女正确的打开方式!
如果沧州博物馆带给人的是震撼,那“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带给人的则是惊艳。
大厅二三十米的巨幅彩屏上,是按运河走向依次呈现的民俗画面,始于杭州,终于北京,途经的35个城市一一被点亮;站在屏幕前的我,犹如化身溯流而上的一尾鱼,忍不住思接千载,见人,见物,见运河生活……
因为不是周末,馆里的游客很少,美轮美奂的设计,梦幻旖旎的体验,让我像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又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听说十点钟有志愿者讲解,我匆匆概览了二楼三楼后,便准时回到一楼入口等待。
虽然只有我一个听众,但志愿者还是如约开始了。听着细致入微的讲解,伴着不同城市的标志背景乐,重新反刍运河沿线五花八门的民俗风情和手工艺品,我被先人的智慧、勇气深深震撼到了。悠悠运河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也留下了数不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没有机器、没有AI的年代,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琴棋书画都离不开匠人匠心,像砚台、木雕、刺绣等工艺都需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忽然想起了诗人木心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春秋代序,岁月不淹,运河水在空间上流淌,手工艺在时间上流淌,如今,传承者们还在以双手对抗着高速发展的科技,用匠心缝制优雅,让生活放慢脚步,他们和这些非遗一起,惊艳了岁月,温柔了时光,璀璨了流年……
长达70分钟的讲解过程,只有我一个人全程跟随,我也可以慢慢地听,慢慢地看,慢慢地品,慢慢地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徜徉光影间,溯洄两千年!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在“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这里,一站式了解沿线这么多城市的风土人情,实在是一场门槛最低的奢侈之旅。
一条运河穿城过,三座古楼诉春秋。傍晚的沧州,华灯亮起,不冷不热,非常适合city walk。清风楼、朗吟楼在运河两岸遥遥相望,和南川楼一起,成了夜空下最璀璨的地标。岸上,南川老街店铺林立,游人如织,叫卖声、喝彩声、嬉笑声,共同编织着人间烟火;河里,游船往来,光影交错,水波荡漾,芦苇婆娑,营造着“兰桨迟迟溯逆流,且乘明月过沧州”的诗情画意。可惜今晚,只有弯月如钩,但能同时感受到人间烟火与诗情画意的双重意境,也算是沧州送给外乡人的奇妙礼物吧!
我从没想到能在沧州看到《诗经》的身影。这条自先秦流淌而来的现实主义诗歌的河流,如今却离我这么近。
在博物馆的“历史名人展”中,有两个名字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毛亨,毛苌。今天我们熟知的《诗经》正是毛氏叔侄所传的《毛诗》,据说整天以语《诗》为事的毛亨为避“焚书坑儒”之祸,携家眷仓惶北上,远离尘嚣,最后来到相对荒僻但水草丰美的武垣县,即今沧州河间市,隐姓埋名,直到天下太平,才以真实身份继续传播《诗经》,至今,河间还有个村子叫“诗经村”。
在朗吟楼二楼的诗经文化主题展,“风雅沧州”四个大字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句以及以名篇为原型的画作让人驻足流连。沧州是可以称自己“诗经故里”的,这一 发现瞬间触动了我骨子里的DNA,于是,安排第二天的行程时,在“铁狮子”与“诗经村”之间,我选择了后者。我总觉得,“铁狮子”已在历史变迁中风化、凝固,而“诗经村”却带着岁月的青睐,至今鲜活的存在。
来沧州之前,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提到河间就只知道驴肉火烧。而这一次,驴肉火烧和诗经竟然有了交集!路过一个“诗经公园”,进去转转,发现这其实是文明婚恋观宣传的主题公园,河间市婚姻登记中心就坐落其中。沿着蜿蜒的小路,每隔十几米便是红色的标语牌,上面是摘自《静女》《蒹葭》《子衿》《桃夭》等名篇的诗句,从少男少女,到互生情愫,从初恋热恋,到琴瑟和鸣,这些名句贯穿了婚恋的始终。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爱恋,怕是河间的特色文化了吧!《诗经》的一大组成部分就是“国风”,即来自民间的作品,如今它们又褪去高贵晦涩的外衣,重新走入民间,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导航继续往前寻找“诗经村”,却始终未见图片上那方白底黑字的村碑。“诗经路”两旁也没有古香古色的建筑,而是青纱帐般的庄稼地,以及偶尔出现的厂房。过了一个不大的十字路口,便进了村子,排排平房是北方常见的民居,只在门楼檐下不起眼的一角,偶尔能看见“书香之家”“天道酬勤”等字样。
为了找那块白色村碑,问了无数人,好像大家并没在意过这块碑的存在。失落之下,与一位冯大爷攀谈起来,大爷把我当成了记者,热心地告诉我,村里人差不多都能背上几段《诗经》,还兴奋地把我引到退休教师冯瑞华家,说是书香门第,一定要去看看。门框上的对联,门楣上的匾额,满屋的原创书画,都是冯瑞华大爷原创并手书的。两位朴实的老人热情地介绍着,小心翼翼地捧出“中国诗人宝库”的鼎形纪念杯,精神矍铄,谈笑风生,连身板都比刚才更直了。《诗经》的力量,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了彰显。
在即将离开村子时,一位摆摊的大姐终于指出了那块碑的位置,黛瓦盖顶的村碑上是苍劲有力的“诗经村”三字,说这是中国最美的村名没人有意见吧?刚才之所以没看见,是因为被一辆五菱宏光随意地挡住了,原来在我们眼里风雅颂赋比兴的《诗经》,就在这里的犄角旮旯田间地头。《诗经》本来就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民间歌咏的下里巴人,在诗经村,真正体会到了余秋雨说的,“《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这种香气和声音,将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到、听到”。
在沧州,我遇见了两条河:一条充满烟火,滋养民生;一条充满诗意,涵养精神。这两条河,让短短两天的匆匆一瞥如此惊艳。我想我还会再来的,或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或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驾上一苇小船,手捧一本《诗经》,且乘明月过沧州……
作者简介:
于长华,武清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风》杂志副主编。作品散见于《天津日报》《天津教育报》《运河》《中华风》等报刊及“网事津评”“美丽武清”等市区级平台。
登南山记
许金山
此南山乃村人所谓之南山,非终南之山也,在蓟州九龙山之南抱水峪也。
九龙山多王室陵寝,故为皇家园林,终年封育,苍松郁郁。而南山临抱水湖之上,西与娘娘顶有梁相接也。南山圆丘千仞,林木葱郁,秀气欺人,仰望三回不觉似有渊源久违也。
初登南山,实不知缘由,盖名近终南尔。抱水湖本为一奇,奇在湖居山脚,而村落在水之下,此谓抱水峪一景矣。湖中有奇山秀云,飞鸟熏风。遥想蓑笠孤舟,直钩垂钓,圣贤能来否?
人云近山水者,非智即贤。夫奋而登顶者,健体养志者有之,极目抒怀者有之,皆欲所不达而求之于自然也,借天地之气而壮其行目也。究其实,山者,积之厚而发之薄也。然解山之大义者自古寥寥。以古喻今,隐其八九,露之一二,今人多美之有,而古人唯求之无,盖应尚者其理性也。
兴之所至,循路上行。葱郁之中,杜梨丰茂,蓟草依依。及至半山已汗流浃背,腰膝酸痛。草木随山势,间由榛柴山楂变为酸枣野榆,高者橡栗丛生,至顶则仓松兀立。时在初秋,其叶茂茂,其实累累。观一时一地,高低错落,四季毕显,天之选耶?物自存耶?自然之造化也。
峰顶圆而平,方圆数丈许,凤亦劲强,苍松傲风而立。倚石远眺,行人如蚁,路远而山小,烦郁则早烟消矣。乃知视物高而远之,心胸自阔达,达者自不惧路途远险也。
临此峰,心中快然。视他峰更高,错觉也,心异也。烟尘依稀,牧羊人吆喝声时隐时现。羊本山中之物,登峰越岭如履平地,从急陡处蜂拥而下,而牧羊人久惯崎岖,手拄荆杖,快步急趋,亦不落后。翠碧间一缕白烟腾起,似有仙人来往。如将登山与人生相较,牧羊人上下自由,已达胜境矣。
由顶峰而下,怅然所思,不觉已失来路。目中所见皆相似也,而路不同。初时所向抱水峪,峰回路转,而渐欲迷也。回路难寻,已知山中难识向。故而循羊路前行。过一岭又上行,转过山来,得见抱水峪已在更远处矣!
下山沿马路前行,约十里进抱水峪。坐湖水畔稍息,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唯登山者方知上山容易下山难,初上山时,身心俱盛,唯峰顶是瞻。途中胜景如云而耳目已迷矣。迷于何处,皆是心乡,而归途早已心力交瘁,故来路不在虑中矣。
进下榻处已近黄昏,友人正悬念。见吾汗湿青衿,疲惫不堪,得知过往,皆付之一笑。初行五六人,半途而散,持之以恒者寥寥。而吾已知天有月升日落,地有水去风来,人有显匿沉浮,恒常者变也,其变亦有常矣,遂退而修心,不思终南矣。
作者简介:
许金山,笔名申树鸣,武清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南湖中学教师。作品多次在各种征文比赛中获奖,多篇作品在《运河》《今晚报》《天津工人报》等报刊发表。
慢游蓟州郭家沟
张翠颖
记得上中学时,听着陈绮贞《旅行的意义》,感动于如诗一般的歌词、简约动人的旋律,仿佛在诉说关于旅行、关于离开与遗忘的点点滴滴。长大后,每当我奔波在旅途中,脑海里也时常回响起这首歌,不禁扪心自问,到底什么才是旅行的意义?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偶尔放慢脚步,与家人共度一段悠闲的慢生活时光,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向往。上一次的全家集体出游,还是2009年的秋天,那时候大宝才上幼儿园中班。之后总因为各种不凑巧,全家集体出游的计划始终没有成行。一晃5年时间匆匆而过,二宝也已经一岁有半,我们终于可以再次策划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
出发前,我们详细规划了行程,本着既适合大人放松又能让孩子尽兴的原则,这次我们选择了一个远离尘嚣、自然风光旖旎的地方——蓟州郭家沟景区,开启了一场慢生活的全家探索之旅。
踏入郭家沟的那一刻,仿佛踏入了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卷。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古朴的农舍错落有致,袅袅炊烟升起,池塘荷花争艳,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和谐。这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相得益彰,让人瞬间忘却城市的喧嚣与繁忙,使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细细品味。
在郭家沟的日子里,时间似乎放慢了脚步。我们不再急于赶路,而是选择在一个清晨,坐在农舍的门前荡起秋千,循着公鸡的打鸣声爬上小土坡,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午后,我们品尝过美味的农家菜,躺在床上小憩一会儿,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惬意。夕阳西下时,孩子们兴奋地奔跑在乡间小道上,眼睛里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兴奋。全家人欣赏着天边绚烂的晚霞,静静地感受夜幕的降临,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激与热爱。
旅途中,我们相互扶持、相互关爱。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学会了勇敢与坚持;父母在孩子们的陪伴下,找回了久违的童心与快乐。两天的慢生活之旅虽然已经结束,但那份温馨与幸福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有人说,旅行就是从一个你呆腻了的地方,走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人为什么要旅行?我想,对于已年近不惑之年的我来说,已经找到最好的答案。
作者简介:
张翠颖,武清作协副秘书长,武清区中医院宣传科科员,在《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天津日报》发表数十篇人物通讯、专题通讯及新闻消息,先后多次荣获《中国中医药报》优秀通讯员、武清区新闻中心十佳通讯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