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云与石
作者:王彦明
其实,延安的云与石离我们并不遥远,仿佛触手可及。无论是跑步、散步,还是爬山,抬眼望去,就可以看到形迹。对于从平原上赶赴而来的人,这些都是美好的存在。平原上当然也有云和石,但偶然间的一瞥,还是给我们无尽的遐想。何况这里是延安,延安使得这些云和石,在历史的激流中,有了太多深意和象征。
一
从清凉山山顶俯瞰整座城市,延安仿佛就孵化在山峦和河流之间。云弥散在其间,一切宛如仙境,那些沉重的忽然就缥缈起来;而云却还庄重,仅仅在楼间、街道、宝塔和延河之间凝滞,像是一双双关注的目光。也许也是存在流动的,仅仅是我注视的刹那不曾变化,但就是如此,我也沉浸在这种感觉里。我在这云中未曾看到风雷,却感觉到了厚重和持久,这似乎是陕北人性格的一种外显。在延安的风物中,我们都可以找到痕迹,方言、饮食和故事……都有深深浅浅的痕迹。
我在延河的河道里跑步,穿过一座座桥梁,到宝塔山一侧,云在阳光里绽放着独特的光彩。那不是一种绚烂的光彩,而且耀目,且增加了光圈的幻光,和延河之上的晨光形成一种呼应。我站在河道里看着附近的人群,有人跑步,有人在遛狗,有人牵着爱人散步,还有人在河道里种植红薯……他们都在这片光晕之中,歆享惬意与安稳。云的旁边,是一条条通往远处的电线,我喜欢这种联通世界的东西,因为它联通了这里和外面,现在和过去,而且云和它处在一个平面上,相得益彰。似乎还能听到风声,如此的远,又如此的近。
延安的石头,看起来很是平常。从街上走过很容易就踢到,或者看到。我围着宝塔山跑步,就看到山体上,被切割之后那种清晰的岩层,这似乎是历史的奥义逐层进行叠加。每次听到人们讲解延安的历史,难免就想到了这些岩石。三座山的山路,大多也是由石砌成,可以行车,也可以走路。山并不高,石就在树的掩映之下暗自沉默着。这也像极了本地人的性格,本真淳朴。延河两岸也是用石砌成,故而显得高大结实,也因此使得延河显得更为缓慢。
听老师讲解南泥湾的形成过程,我震撼于英烈们的伟绩。他们穿山越岭,在石头间开辟一片广大的天地,使得光秃秃的黄土高原的石头山之间,形成陕北的江南,在今天看来,这也是人类手工力量创造的奇迹。车子刚进入南泥湾的时候,有人问田里的是水稻吗?我兴奋地回答,是。同行的老师告诉我们今天午饭吃的米饭,米就来自这里。
在梁家河,我们走访了知青宿舍和那眼沼气井,看到了在山体间开凿的窑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这里乡民的淳朴,仿佛一块块结实的石头。同行的人在这里买了一些烧饼,吃完后说,吃出了故乡的感觉。
二
延安风物众多,为何我独独钟情于云和石?陕北的方言、饮食、街巷和植物,都是我所喜欢的,但是匆匆的驻留,还是云和石更让我瞩目,它们切近同时又带有情感两极的意味。云带来那种缥缈、不确定性和洁净感,会让我们擦亮眼睛;而石总是让我们有一种建构的想法,看到山、栈道、桥和大路,我们不免触摸到秩序和行动意识。
尤其是在凤凰山革命旧址参观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深刻。据说这里曾经召开过洛川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从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的旧居中穿行,看着那些桌椅、书报和灯盏……我忽然感觉到历史里的一种轻盈。这本该沉重的场面,让我们遐想中国共产党人的乐观与从容,如此环境下,那些历史性的决策就是从延安一点点达到远方,进而在广大的中华大地上逐步扩散。就像一盏灯,从微光逐步就影响了世界。
还有抗大的形成,从无到有,一切困难似乎都没有形成威胁,反而是那些笨拙的力量,从一个小世界的改造开始,一点点就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想到延河边,冬天洗澡的抗大学生;想到抗大跑中学的品质;想到抗大学生奔赴前线,舍生忘死成就功业……就不免震撼,甚至想要将这些画面转述给我的学生们听。
这就是云和石的品格,渗透在延安这座城的历史里了,渗透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毛泽东的雕像,他昂首望向世界,两手叉在腰间,身后是革命纪念馆和远处的高天和云,是历史的风云。那天我们在雕像下合影,很多合影里都有七彩的霓虹。
三
此次延安之行,是天津作协组织的作家回家活动。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安排,延安作为革命圣地,确实是一个“家”;而作为作家,抵达延安,是现实的回家,也是一次思想的回家。尤其延安还有鲁艺,那是一个作家必须要拜谒的圣地。我经过延大的时候,看到了以“周杨”和“星海”命名的教学楼,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去鲁艺旧址观瞻。
艺术一向被我们视为云一般的存在,缥缈而又真切,总是在现实中给予我们力量和支持。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艺的形成使得人们看到了文艺对于革命的意义。据说那座中世纪城堡式的天主教堂就是鲁艺真正的旧址。教堂内,各种欧式浮雕之上,插着红旗;正中央是党旗,两侧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和斯大林等人的画像。召开会议用的桌椅非常简陋,我就坐在台下的板凳上,请同行者为我留下了一张照片。
鲁艺旧址还有很多地方还在修复,我每经过一处就和工人交谈一会。修复工人竟也知道鲁艺之于延安,乃至中国文艺界的意义。所以当我看到了“艺术为人民”华君武漫画展和首届延安木刻版画双年展,我就进一步理解了延安人民对于鲁艺的情感。
我们一直都在谈艺术的人民性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就像云和石的关系。再迷幻的色彩,还要落进人民的眼中,为人的生活服务才是具有意义的;而每一种扎实的艺术手段,也是会在不断地扩展自身的艺术边界,使得艺术不断发展,生生不息。就像华君武的漫画,有时候是刺向敌人的匕首,有时候又是警醒我们的钟声,有时候还可以是让我们捧腹一笑的玩笑,当然也可以是瞬间的领悟……无论哪一种都让我们感觉到他创作时,目光所及,尽是身边的人和事。
我和版画工作室的负责人谈了一番自己的慨叹。从版画固有的形制,到今天运用各种技术,以及和水墨的融合,并且吸收其他画法等,都让我们震撼。这是艺术本身的生殖力量,不仅仅是版画,其实写作也该在固有的边界上,看出新的端倪,看出未来和可能。我在版画展拍了许多图景,关于延安的、安塞腰鼓的、抗战的、现代城市的、少数民族生活的……我看出了那背后的欣喜和力量。那是一种蓬勃的,拔高的,向上的力量。这种石一般的坚实力量,与云的飘忽,又形成了一种和谐。所经历者是不是都会有所触动?
我们从鲁艺离开时,打车不是很方便,等了很久,但是所有人都没有焦虑的感觉,因为圣地就在身后,我们将在离开鲁艺后,用石的精神,描画自己的心中的“云”。
王彦明,教师,写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两册。
野菊花(外二首)
作者:薛长爽
野菊花
从一片河滩开到另一片
它们已经习惯,以散漫的姿态释放野心
也习惯被日光的火苗儿舔舐
习惯看一朵菊花在热水中松开拳头
单薄的温暖,让细小的牧歌
从毛孔流出
还习惯走出门时,像它们一样
把心思浅浅藏在微笑之下
在故乡,这些金黄色的野菊
给村后的野坡刺了彩青
在它们的簇拥下
我去朝拜杀伐果断的祖先
风和雨
十年来,风和雨进驻我的身体
在人前走过,谁都不知道
它们在我体内的较量
我焦虑时,一定是风吹走了雨
悲伤时,必然是雨浇熄了风
还好,它们偶尔都会安静
阳光很软,花朵发着光
但更多时候,我徘徊在
无风无雨无晴天的日子
空虚到透明
不谈爱情
在诗歌里,我重复写到爱情
并不代表我深爱过
我只是习惯书写,并为他们
加上背景故事
比如,曾去过一条锈迹斑驳的小街
在拐角,我为一个男孩点燃深沉的香烟
恰好一阵风,吹乱他的头发
我看到了发间隐藏的自卑
这些爱情之外的,我从不谈及
就像在人潮中再遇见他
恰好一束刺眼的阳光
迎面照过来
薛长爽,笔名进芳,1972年生人,语文高级教师。自1992年至今,一直坚持业余文学创作。有多篇诗歌、散文在天津市“文化杯”和北京“中仓杯”以及天津市武清区各类征文比赛获奖。另有多篇文学作品散见于《天津日报》《中老年时报》《滨城时报》《中华风》《神州文学》《中国诗人》《当代诗选》《艺术交流》《北大荒文学》《鸭绿江》等报刊杂志上。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天津市武清区作家协会会员。
策彦周良笔下的明代北运河
作者:李汉东
策彦周良(1501—1579),日本室町时代禅僧,京都天龙寺妙智院主持,法讳周良,号怡斋、谦斋。著有《初渡集》三卷和《再渡集》两卷,这两本书是策彦周良作为日本官方使节两次在明朝期间出使中国的日记,首次始于1539年,至1541年回国;第二次始于1547年,1550年回国。两次行程中均从宁波沿着大运河北上京城谒见明世宗,随后返回宁波等待归国时机。在两次进京过程中,策彦周良曾四次途经武清段北运河,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初渡集》的记载:(嘉靖十九年〈1540〉二月)十九日,辰刻,打廪给口粮,午刻开船,申刻着杨青驿。舟行七十里。风顺。即打廪给口粮,酉刻鸣鼓开船,亥刻到直沽而泊矣。舟行四十里。风顺。
廿日,天气暄佳,挽夫未打故开船延迟。今夜梦见祝英尊君,又得“雪北香南云与春”之句。
廿一日,天少阴不雨。午刻挽夫来,即鸣鼓开船。船路三十五里而泊于桃花口。酉刻着岸。
廿二日,寅刻鸣鼓开船。午刻着杨村驿。舟行三十五里。驿门横揭“杨村驿”三大字,额红漆。申刻琉球人十五名乘船二艘来,盖与钓云、和上杢左卫门所曾面也。酉刻打廪给。今夜梦祝英尊君手把红梅赐予。又彻晓梦天用和尚。盖见贺予归朝。
廿三日,天少阴。寅刻鸣鼓开船。风满帆腹。又少焉,风紧了水浅了,故不便前进。酉刻泊于中流。船行七十里。今夜梦天用和尚、格公首座。又梦祝英尊君、斯文侍者、扬清侍史。
廿四日,天气快晴。丑刻开船,卯刻着河西驿。舟行十里……
廿五日,辰刻开船。船路四十二里而泊矣。于晚飘风卷沙,故不克前进。今日于正使船忏法一座。今夜细雨。
嘉靖十九年五月回程的记载:
十八日,天快晴。寅刻开船,辰刻着河西驿。舟行二十里或四十里。斋后应钓云之招,于以围棋者数盘。大光、即休亦在座,待以粟粥。又大光以桃实六个为茶资。大光设茄子汁以见诱,钓云、即休光伴,予携三英。又与钓云棋。又正使和上见水瓜桃实。玄海惠茄子五个。未刻打廪给口粮,申刻开船,一里许而止。盖以风不顺也。酉刻上岸,散步于深柳之阴。以大光、钓云诱引也。于时蝉声瑟瑟如雨,予卒发句:“深柳藏蝉雨。”即休对曰:“折芦彰鹭洲。”又过正使打谈累刻。亥刻乘月开船。
十九日,少阴不雨。巳刻着杨村驿。舟行七十九里。午时打廪给口粮,未刻击鼓开船。船路十里而泊于中流。
廿日,阴而不雨。卯刻拨船,顺风满帆腹。又小雨。午时泊于天津雄镇门前。舟行四十里。盖憩船者候挽夫也。今夜梦天用和尚、雪溪西堂、江心座元。
廿一日,天快晴,暑郁蒸。挽夫未打,故不开船。斋后即休来话。午后钓云来访,围棋者四盘,共决胜。与前日合七盘。
廿二日,快晴热酷。斋后钓云来访,围棋者三盘。棋决胜者二盘。未刻挽夫来,鸣鼓开船。船路二十里而泊于中流。时维酉。丑刻乘月拨船。
廿三日,辰刻着杨青驿。舟行二十里。午时打廪粮,未刻开船。船路二十里而泊于中流。时维酉。斋后于正使船联句,即休亦在席。正使上句云:“玩月之尊宿,至今公案联。”今夜待月人多,故句意及之。予对云:“摩云一由缮,遍家士峰连。”过三鼓归本船。羁卧之内,梦吉田与三郎并舍弟孙六。丑刻乘月解缆。
《再渡集》是策彦周良第二次来华所记日记: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鸡旦始焉。
四日,晴。辰刻开船,午后着杨青驿。酉刻一、二、三号客船来。
五日,自晓而雨。久不雨,众人如得珠。吴通事船以事在后,以故犹在本驿。午后晴。令哲来,琇公设田乐,侑中酒。吴通事船入夜而来。
六日,晴。辰刻打廪粮。巳刻鸣鼓开船,至酉刻而泊于中流。在此支给廪银。盖四驿分。
七日,卯刻开船,巳刻着杨村驿。午时打廪粮。未刻开船。水浅风急,日亦过晡时,故泊于中流。今夜待慈眼、顺心、琇公,侑一盏。
八日,晴。卯刻鸣鼓开船,申刻着河西驿。中流而风紧,故迟了。
九日,天阴,巳刻果雨。久困野马风沙,各船欣欣然喜。未刻打廪粮。米不白。
十日,阴。辰刻击鼓开船。水浅了。副使船在后,少焉来,以故彼此舟行涩停。酉刻泊于中流。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八月回程记载:
廿一日,小雨。寅刻击鼓开船,巳刻着河西驿。晡后打廪粮。前进一里许而止。
廿二日,晴。卯刻开船。未刻着杨村驿,即同副使慈眼登岸,于以见敕赐报成禅寺。钟楼挂大钟。祖堂中央按达磨大师像。左右临济、百丈。酉刻打廪粮。
廿三日,庚申。少阴不雨。辰刻开船。申刻着杨青驿。驿东南有楼门,门前屏面横颜“海不扬波”四大字,里揭“天津重镇”四大字。收廪银四钱二分,盖和合、河西、杨村三驿分也。又收两金扇卖代五钱五分。夜风。
廿四日,晴。午后过副使船,评过关米人夫等事。副使侑一盏。酉刻打廪粮。
“由天津达张家湾曰通济河。”由于通济河较短,策彦周良于笔记中记载较少。另外当时杨青驿、桃花口以及直沽均归武清管辖,因此记录在内。
值得注意的是嘉靖十八年(1539)二十五日在河西驿与和合驿之间,策彦周良晚遇“飘风卷沙”故不能前进。此外弘治年间行经此地的朝鲜人崔溥亦不能幸免:
“(弘治二年三月)二十六日,晴。大风,沙尘涨天,目不能开……以天津卫以北,白沙平铺,一望无际。旷野无草,五谷不生,人烟鲜少……”
通济河自“杨村以北,势若建瓴,底多淤沙。夏秋水涨若潦,冬春水微苦涩”。策彦周良在两本入明日记中对于夏秋与冬春此河段的航行情况都做了明确的记载。《初渡集》二月二十三日,策彦周良自张家湾至河西驿再到杨村驿,这也是四过杨村驿中唯一一次没有提到因水浅而滞泊的经历。《再渡集》四月七日的记载,以及八月二十日时值盛夏,策彦周良自和合驿至河西驿途中仍然因“水浅”而泊于中流。策彦周良四次经过杨村,三次因水浅而泊于中流,其中甚至还有一次正值仲夏水盛之时,由此可见,通济河,也就是现在的北运河自杨村以北的河段因水浅而难行的问题,确实长期存在,始终滞碍着漕运。
李汉东, 1962年10月生,天津武清人,大学文化。1981年参加工作,多年以来,始终从事新闻写作,有上千篇文章在《天津日报》《今晚报》《华北民兵》《武清资讯》《中老年时报》《运河》等报刊杂志上刊发。近几年,注重地方文史资料和历史人物的撰写,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武清县志》的撰写工作,在《政协武清文史资料》发表作品数篇。著有《儿时梦影》《英才风采》《梨园名伶武清人》《武清人不能不知道》等。同时,注重地方史志、方言俚语和民风民俗搜集整理工作。现为武清区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武清区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武清区图书馆理事,武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专家,天津文化地理专家,大运河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2014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2017年被天津市教委评为“百姓学习之星”。2023年3月被天津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评为天津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心在远方
作者:杨宪民
一
在西去的列车上,姜鹏双眉紧锁,望着车窗外,纷纷飘落的秋叶,心里一阵隐痛。三天前,女友和他闹了别扭,甚至到了分手的地步。
眼前又浮现了那天的场景。办公室里,他和几个年轻教师说:“学校已经同意我去西北山区支教”。话音刚落,一位女教师从门外闯进来,怒斥道:“你啥意思!说好的事,说变就变,不爱我就直说,招呼都不打就要走,你铁心要去,咱们就一刀两断!”,说罢,一扭身冲出门外,决然而去,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说话的人,正是姜鹏的女友佟丽。
他无意识地碰到胸前佩戴的玉佩,回想起两年前的一个晚上,金黄的圆月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微风吹拂着杨柳,月光洒在岸边的休闲椅上,他俩相互依偎,畅想着美好的未来......她把一只雕刻精致的玉佩戴在他颈上,对他说:“毕业后要在同一所学校工作,这是底线,不能违背。”为此,她付出了不少心血。
二
火车走了一天一夜,又坐了六七个小时的汽车,徒步翻过一道岭,这才来到大山深处一个只有四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村主任对他说:“这个地方苦啊!先后来了3位教师,都没干到头儿就走了。”这次与前几位教师不同的是,他任学校副校长,主抓后勤和教学。
学校坐落在村西十几公里外的山脚下。刚进校门,他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正北面的教室,用大小不等的石头砌成,窗户上横竖几根木棍,挡住即将掉下来的窗棂。东西两侧是几间低矮的厢房,小操场上的国旗迎风飘扬。他走进教室,中间的房梁用柱子支撑着,一双双幼稚而又充满疑惑的眼睛看着他,脸和手脏兮兮的。他问代课教师:“这些孩子怎么不洗脸?”“缺水,水比油还贵,几个月洗一次就不错了!”孩子们穿的衣服大大小小,参差不齐。
他来到东厢房,见一口大锅,笼屉里堆满了饭盒。打开饭盒,里面全是土豆和白菜,代课教师说:“这就是孩子们的午餐”。他的心似乎揪一下,不由得一阵酸楚。“听村主任说学校共有78名学生,怎么只有47名?”“上了学走不出大山也没用,孩子到了十四五岁,有的就外出打工,有的回去帮家里干活,再说,这教室有点危险,家长也不放心。”
三
大山里的夜晚,漆黑静寞,星星格外明亮。兴奋与压力交融在一起,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这里的贫困远比他想象的严重得多,危房、辍学、困苦,是他必须面对的现实。清晨,朝霞洒满大地,太阳渐渐越过山顶,他站在山坡上,远望着绵延无际的大山,心潮起伏——他在思索着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他走下山坡,直奔村里,找村主任商量翻修教室,不能让孩子们在危房里上课。村主任告诉他,只有乡里或许能解决一点资金,村里很难。他决定碰碰运气。
从村里到乡政府要翻过两道山梁,行走四十多公里,他刚刚翻过一道山梁,浑身已经湿透,两腿像灌了铅!等他来到乡里,已经筋疲力尽了。乡政府也早把解决学校危房问题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苦于资金匮乏。乡长答应,资金只能解决一半。看来,另一半只有靠他自己了。他想起远在家乡的几个老同学,他们的父辈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他决定返乡筹款。
刚下火车就直奔饭店,同学们均已到齐,大家议论纷纷,不清楚姜鹏搞的什么鬼。“怎么样,姜老弟,山洼里待不下去了,逃回来了吧?”“姜鹏,你真不够意思,佟丽那么好的姑娘,你却不知道珍惜。”这句话像针扎一样,疼在他的心上。他苦笑了一下,挥挥手,让大家平静下来。“同学们,今天我请大家来,就是要大家出点力!”说着,从兜里掏出十几张照片传给大家看。“这就是你支教的地方?怎么会这样!”“山里的孩子也太苦了”......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着。 “你们再看看那教室,东房山上‘人民公社好’的大字还依稀可辨, 几十年没有翻修了,房梁用柱子支撑着。”服务员端上来几盘土豆和白菜。大家惊讶不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姜鹏葫芦里买的什么药。“你们尝一尝,这就是山里孩子们天天吃的,痛心啊!” “姜老弟,你别说了,这钱我们替你想办法!” “好!为了山区的孩子,干杯!”谁也没想到,从不喝酒的姜鹏竟然抄起整杯白酒,他站起身,仰起脖子咕咚咕咚地猛灌自己,两眼流着泪水,酒喝不到一半便瘫在椅子上......
四
佟丽处理完最后一本作业,已是深夜十一点了。她站起身,伸了伸双臂,觉得腰酸背痛。拿起手机看到同事发来一条短信“姜鹏回来了,住在区医院里......”“嗡”的一下,她的头都大了,她不明白姜鹏怎么这么快就回来,更不知道他为什么住进了医院。自从和姜鹏分手后,她好像掉进了无底洞,没着没落的,时时刻刻在矛盾痛苦中挣扎着,姜鹏的身影总浮在眼前,她想尽办法从内心深处清除掉他,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天刚蒙蒙亮,佟丽急匆匆赶到医院,轻轻地推开106病室,躺在床上的姜鹏打着吊瓶昏睡着。刚刚几个月没见,那宽阔的面庞明显的瘦了一圈,脸和手沾满了灰尘,浑身散发着难闻的汗臭味!她鼻子一酸,泪水扑簌簌地掉下来。她为他擦拭着脸和手臂上的灰尘,发现他的左手紧紧地握着。她轻轻地掰开他的手指,一块玉佩滑落下来,她的心好像被这沾满灰尘的大手抓了一下,顿时颤抖起来。她再也忍不住了,转身跑出门外抽泣起来......爱情啊!有时候让你幸福得不知天高地厚,有时候把你折磨得“死去活来”!
五
碧蓝的天空飘浮着几朵白云,整修一新的学校,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显眼,国旗更加鲜艳。还有31名学生不知去向,姜鹏陷入了沉思。代课教师介绍:大部分学生愿意上学,问题在家长,一个叫李春的孩子,硬是让其父从教室里拖走了,孩子跪在地上哀求爸爸,哭喊着“我要上学!我要上学!”李春被父亲带到一个距学校一百多公里的县城,在一个小餐馆做学徒,找到他需要翻过好几座大山。姜鹏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暗暗地想:就是背也要把李春背回来!
小餐馆坐落在县城的中央,正值中午,里面座无虚席,只见一个瘦矮的孩子,满身油乎乎的,两只细小的手臂,端着一只大大的托盘,双手发颤,在给顾客上菜。
姜鹏迅速在一个修理自行车的小摊上,找到李春的父亲。他父亲感激而又无奈地说道:“这娃聪明,死心眼儿地想上学,可他母亲常年有病,还有两个弟弟,光靠我修车这点收入养不了家啊!”说着,用那粗糙的大手不停地擦拭着眼睛。多么善良、朴实的农民啊!就这样,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挣扎着、忍受着......
六
姜鹏在大山里迎来了第一个教师节,所有辍学的孩子都回来了,学校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里。他拎起挎包,走出校门,去参加乡里教师节表彰大会。宴会上,满桌的美味佳肴,让他眼花缭乱。他顺手夹一块肉,似有千斤之重,他的手臂发沉,手在颤抖,好不容易放到嘴边,又放下了,此时此刻,他想起了孩子们正在教室里大口地吃着土豆白菜,内心有说不出的滋味......
姜鹏从酒店里出来,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学校走去。进了校门,远远看见一个身穿紫红色风衣的姑娘,亭亭站立在他的宿舍门口,凝视着远方,旁边还放着一个大大的行李箱,是她!他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他顿感心跳加速,血液沸腾,飞似的跑过去,俩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杨宪民,原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中文专业副教授、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市级优秀教师。天津武清开放大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武清区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天津电大学报》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喜好文学写作,《大爱无痕》《代理校长》《我下车了,亲爱的乘客!》《回来吧!孩子》《泪水》等作品,见于《天津日报·武清资讯》《运河》等刊物。
轮值主编|许金山
终审签发|王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