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作者:南北萍
多年前,曾于某散文月刊同期发随笔文字两篇,名为《若生命倒计时》《行止于水与火之间》,编辑取其意蕴,以“生命与行走”为栏目命名,令我一见欢喜。生命与行走,是人生无可回避的两大主题,亦如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林雪女士在《慧眼处皆是高天流云——南北萍印象》一文中所言,是自己写作以来一直努力试图用感性感悟、用理性思考、用心灵表达的重要内容。
从小被发现耳目聪敏的天赋,童年一个人在家时关于声音的记忆格外深刻。近处,院内外细微或响亮的虫鸣清晰可辨;远处,火车哐当哐当的行进声和鸣笛声隐约可闻;屋内马蹄表的嘀嗒声连绵清脆;远近不时传来犬吠鸡鸣……在听来层次分明、如交响乐般富于美感的种种声音里,识字尚不多的我如饥似渴囫囵吞枣地读着家里能找到的一切报刊、书籍。
生命,行走,时光,阅读……这些看似偶然的人生起点处的最初启迪,决定了后来我生活的基本状态,也成为开始写作后思考与表达的关键要素。生命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寿命再短的生灵,也要竭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如秋蝉,如寒蛩;一岁一枯荣的花草,也在努力绽放着一份美丽,不负那短短一季的好时光。而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能够放开胸怀,去热爱自然里一切美好的事物,去倾听生命在行走中拔节绽放的声音,去感受亲情,收获友情,拥抱爱情,又是何等得天独厚的幸运呢!
走遍天下,饱览山河秀色,感受异地风情,见识不同人生,一直是心中最大的梦想。然脚力有限,风景无限;生也有涯,而世界无涯。奈何?先贤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于是读书成为另一种方式的行走。从中感知自身脚力目力所不能及的别处风景与生活,也在倾听别个生命行走时所发出的或浑厚或清越、或激昂或婉约的各种声音之时,使心灵得以丰富,生命得以丰盈。间或于这倾听中获得一份敏锐而独特的感受,直至荡胸萦怀,不吐不快,于是形诸文字。
散文大家梁衡先生在《对散文创作的忧思》一文中说:如果我们把生命比作一季庄稼,她有花的灿烂,有枝叶的茂盛,还有种子的丰硕。有人只求一时的花季之艳,有人求全年的枝叶之盛,有少数人还能给后人留下思想或事业的种子,一代一代地接续传播。这是生命美的三个层次。从不敢奢望自己能到达怎样的层次,却一直没有放弃努力,只是希望:健壮、蓬勃地活出真实的自己。
双鱼座的我自问一直是个矛盾的人。学业的方向,职业的选择,爱好的取舍……总是在感性与理性、梦想与现实间徘徊,一路东张西望,跌跌撞撞而行,却也让眼睛看到了更多风景,让心灵有了更多感受。读书与行走中的收获,积累成了散文随笔集《生命与行走》中的文字。自然之春花秋月,人世之亲情、友情、爱情……被拥抱其间,也在用心拥抱、感受这一切之中,走过漫漫岁月,便有了“流年”辑里的文字;从初识文字即开始的阅读,广博丰富着我的见识,也培养了思考的习惯与表达的愿望。一直认为:世界上完全出于偶然的事件实在是少之又少,许多看似偶然的事其实早已潜在着必然。十四岁时买下并读至烂熟的《论郭沫若的诗》是自己作主买的第一本书,多年后以文学评论走上创作之路并获得认可也是看似偶然中的必然。“职业评论家的眼光”、“独到而成熟的评论”、“精准的文字”等评语是朋友们的抬爱,却也是自己在一系列评论文字的写作中尽力去达到的。而与不同行业优秀人物的交流,是走进一颗颗独特而丰富的心灵的过程,采撷记录他们的生命与心灵历程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了净化和提升。读书、识人的这些收获,连同时事思考中的一些杂感,旅行中的美景风情……这些记录,如秋瞳剪影,如临水照花,让心灵时时逸出庸常的疲惫,是我名之为“光影”部分的文字。
个人以为,写作也是一种行走。先哲大师们的思接千载,心骛八极,名人大家的钟磬之音,大情大理,无不是精神与心灵行走后发出的空谷足音。我辈不才,惟以一颗敏锐而求真、尚美、向善之心灵,倾听并记录生命行走的声音,剪得斑斓光影,照亮似水流年。
南北萍,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工业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2001年起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从事散文、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写作,作品发表在《中国文化报》《中国图书商报》《天津日报》《甘肃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江南晚报》《天津文学》《文学自由谈》《文学界》《辽宁散文》《橄榄绿》《海河文化》《天津作家》等报刊, 曾被天津市作协文学院聘为“评论家与作家一对一”作家读书班的指导老师之一,2012年出版文集《生命与行走》。
心中有国,万里山河皆为家——影片《长津湖》观后感
作者:傅剑辉
影片《长津湖》展示了抗美援朝战争激烈与残酷的场面,展现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不屈,用丹心刻画一群为国而战的英雄群谱,用史诗的描述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一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也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军威。对崭新的共和国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战,正如毛主席“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决策所预料,抗美援朝的胜利,给新中国带来了长久稳定的发展环境。
影片《长津湖》诠释了抗美援朝是“为人民而战”和“为国而战”的正义性,正如影片中指导员梅生说的一句话:“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
是的,这群最可爱的人,他们在异国他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可爱的新中国而战,为了人民而战,为了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我们而战!
“与子同袍”的伍氏三兄弟、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伍氏三兄弟共同的“师父”雷公、为抢救地图驰骋火海而壮烈牺牲的“刘秘书”、在风雪中集体冻死却仍保持战斗姿势的“冰雕连”……他们代表着数以万计的平凡而真实的志愿军战士,他们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家国和人民,他们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足以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强和自信的旗帜……
“冰雕连”战士宋阿毛在绝笔信中写道:“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就算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是的,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有的是中国军人的荣耀和坚韧,他们无愧于祖国的脊梁,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为什么当时那么多的人不顾生命,也要毅然踏上异国他乡战场,打这一场“抗美援朝”保卫战?因为他们的身后,有他们温暖的家,有他们崭新的国,有他们想要守护的万里山河!
如今繁华盛世,如你所愿!
影片中雷公牺牲前说:“别把我留在这,把我带回家吧!”一句话说出了多少烈士的心声,能回归故土就是他们未了的心愿吧?
铁血今犹在,山河已无恙。
2023年11月23日,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当专机进入中国领空后,空军两架歼-20战斗机升空护航,沈阳桃仙机场以“过水门”航空最高礼仪迎接烈士回家。英雄归故乡,忠骨夙愿圆……
承平盛世,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傅剑辉,武清区河西务中学高二学生,爱好读书、写作,曾荣获作业帮写作大赛优秀奖、安徽省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散见于《安徽青年报》、华语作家网等报刊网站。
我与档案的故事
作者:麦苗
年轮书写岁月,落叶见证沧桑,时光会被遗忘,记忆会慢慢淡去,唯有档案永恒,如篆刻在历史身上的印记,永远沉默在那里,曾经的辉煌和苦难,均被白纸黑字记录着,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牵动着继往开来者的心弦。
这是一个我和档案的故事。
去年我的外婆去世了,遗留下来一套房子,因为是外公的单位福利房,办理过户手续时要提交一些外公的个人资料,可外公在我几岁时就已经过世了,并没有什么资料可以拿出来,这让一家人愁眉不展。
在多方打听下,我只能来到外公生前所在的企业碰运气,当我满头大汗的来到外公所在单位的人力资源科室,请同事帮忙调档案时,心里是没底的,因为我认为那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个人档案了,这样庞大的一个国有企业,员工几千,加上几十年来的退休员工、已过世员工,要上万人之多,哪里会花费精力和人力去储存这种看似“没用”的东西。
可当我说明来意后,工作人员只用了不到三分钟就将档案完整的取了出来。
那是五十多页的个人档案和照片,沉甸甸一大本泛着黄色带着历史痕迹的纸张被交到我的手中,随着一页页翻动,好像时光在指尖流淌,外公的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深刻起来,眼中泛起湿热的泪水,这一刻起,我心潮起伏,感激非常,好像看到了三十年前的档案人,一笔一划写下企业里每个老工人每个时期的生活、工作与家庭情况,当时那个没有电脑的时代,工作量之繁琐、之庞大、之严谨是现在的年轻人所不能想象的,而这些珍贵的纸质资料又通过一代代的档案人定期除虫除潮,精心呵护,被交送到我们后代的手中,这于我们晚辈来说,是一笔莫大的无可替代的财富。
办完事情后,在不违反档案管理纪律的情况下,我请求工作人员帮我将外公的部分资料彩印,带回了家,回家以后,妈妈看到这份儿档案,立刻打电话将兄姐叫到了一起,三位六十多岁头发半白的老人挤在一起,珍惜的一页页翻看自己父亲的人生轨迹,不时拿起照片哽咽交流,因为外公去世的早,没有留下几张照片,但在这份儿被单位保存完好的档案中,却夹着许多外公年轻时的证件照与工作照。
有了这次经历,我才知档案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的重要。
现在,我也与档案结缘,整理着近千份的个人档案。档案管理是一份孤独平凡又枯燥的工作,常常一整天埋首于乏味的纸张与表格中,却又要求事事巨细容不得半点马虎,有了这次查询外公个人资料的经历,这份工作与我来说,再也不枯燥乏味了,从先辈档案人身上,我除了学到了责任与细心,更多的则是一份爱心和敬畏,每日开始工作时,我都会怀着尊重严谨的心,将这一份份儿看似平凡的档案收集、分类、整理、编目,也许这些档案会就此尘封,也许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后,会有他们的后人像我一样静静地打开泛黄的纸张,热泪盈眶的通过纸上的文字和照片寻找父辈们的痕迹。
这是当时的我对档案管理的全部理解,朴实平凡甘于寂寞,脚踏实地做好分内事。
今年国际档案日,单位组织档案管理员们对市档案馆进行了参观,正是这次参观,让我对档案管理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如果说以前我认为档案只是关系到一个家庭、一个项目或一个企业的文化传承与延续,那么这次活动后,我开始认识到,档案管理这项质朴简单的工作是如此的重要,我开始为这项工作而骄傲和自豪。
这是一次追寻历史长河之旅,是一次对英烈的缅怀仰望,也是一次赓续红色血脉的虔诚洗礼,刚踏进档案馆,我就被那些未加修饰的照片、泛黄的入党申请书、陈旧的报纸,甚至带着血迹的书信而深深震撼。
那一张张在战火中艰难保存下来的档案,真实的记录着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境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管生存环境多么恶劣,前辈们从未动摇心中的理想,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决心,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山河将碎党旗风雨飘摇,风雨征途先辈前赴后继,历史的长河奔流至今,从昔日的炮火连天到今日的盛世太平,从过去的任人宰割到今朝的大国风范,一切波涛澎湃和艰难险阻都化作一份份珍贵的档案安静的躺在档案馆中,却又旗帜鲜明的用事实告诉我们,是党带领我们披荆斩棘,踏着先辈的足迹迎来了光明的未来,而档案则承载了这段历史,延续了这段文明。
正是因为这些档案的原始与客观,让先烈们真实且质朴的文字寥寥几语拥有了那样有说服力和打动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档案所蕴含的伟大价值,它就静静的站在那里,见证了时事变迁和炮火岁月,质朴平凡却又让人无法反驳涂抹。
档案馆就像一个沉默的老人,里面的每一页档案就犹如他满是沟麓的脸庞,沉默着,内敛着,却又宽厚的博大的包容着历史长河中的一切。
生逢盛世,何其有幸,如今,我们档案人当接好手中的接力棒,义不容辞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楫笃行,严谨又饱含感情的对待每一份儿档案,将这份儿档案当做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让既往者能看到未来的方向,让开来者汲取先辈们的力量。
麦苗,国内小说作家,《我的白鲸男友》已开发网剧,《子龙戏骄阳》《疗养院fashion女王》《我为将军解战裙》等作品均售出影视、有声等版权,《狐妖小红娘》系列小说改编作者。
鲸之谷——根据影片《鲸之谷》改编
作者:王伊诺
我哥今天又自杀了。
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不过以我的理解他的确是这个倾向。他把头伸进绳套,闭上眼头歪向一边,嘴角还带着病态的笑容。本来我不应该发现他,今天的雾降了些落在人头上,远处山谷一片浓白,天气干冷,冻住了我的腿和遍地僵直的荒草。嶙峋的群山被寒涩严冬泛成了青灰色,我想群山之中的我也是。这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较以往来说没有。唯一不同能够让我驻足的是在今天灰白暮色下山脚的仓房里,我哥又自杀了。
上吊的人我见得不多,也可以说没有过。我只是觉得新奇听人讲到,哪怕对这种事毫无概念。也许某天就有个贫苦的女人也在自家仓房内上吊,也被孩子看到。这种事小说里有,电视里有,但那孩子后来怎么样了,没人知道。于是我跑了,不敢回头。在那一刻我几乎觉得我哥是怪兽,是恶魔,他会在被人撞破秘密的第一时间冲上来抓我。
我钻过铁丝网,气喘如牛。想象着背后他追过来的样子,疯狂且温柔。然后正如我想的那样,他两手抓住了我,把我摔在枯草地上。不过我看清那并不是什么怪兽,就是我哥,我的个头才到他的腰部,我跟我哥比太弱了。他也很急的样子,满脸通红,嘴里想骂我却又生生压住脏话的表情真的很滑稽,换了平时我肯定会笑他的,可是我没笑。
他最终还是没有骂出来,点了根烟拉我坐下,好声好气却又语气不忿地让我别跟爸妈说。他是这么想我的,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让我告诉他们,我只知道他会对我生气。但我没道理不说,我又没有一定要听他的。他也没有告诉我原因,妈说一般请人保守秘密的都应该知情,可是他连我也不告诉。
你懂吗,他抢过烟吸了一口说,你不懂。
晚饭时分,我哥让我对他保证过绝对不会告密,我们才回到家中。除了饭菜热气腾腾,家里看上去冷冷清清。我们家一贯如此。爸妈不很热情,我和我哥兴致缺缺。
妈少有地谈起海滩上有一头搁浅的鲸鱼,我哥扒了扒单调的饭菜,随口应着。一桌子的人只有我知道他说的是谎话,因为他根本没去看什么鲸鱼。妈话里鲸鱼搁浅的那个时候,他正在自杀。
而我当然也没有,我在为了逃脱他而奔跑。
我不擅长奔跑。
我从荒草地坐了很久,用我认知有限的脑子想了很久,才慢慢走回家。荒草埋到我的腰际,看上去就像要被淹没在其中,让我拔腿都感觉十分困难。
我慢慢潜行在草丛中,宛如失魂野鬼来到我哥的窗前。临近傍晚,半拉着灰色窗帘的屋里光线更显昏暗。他没开灯。我立在那里看他,他眼中无神,而我无可奈何。
他相信我能守住秘密,或者说那种情况下他不得不相信。真正令我难过的是我们是他的家人,他本该完全信任我们,因为我们爱他。我们全都爱他,我和爸妈。
爸,我觉得…哥他最近心情不好。我靠在石头上,听到自己的声音在颤抖。同时我在注意我哥的屋子,猜想我哥听到了没有,听到了又会怎么想。
我没有骗我哥,我坚定地想道,我没有对爸说他要自杀。
父亲扭开铁铦的螺丝,狠狠乜斜了我一眼,鼻子里哼了声,但自始至终没有开口。爸到底听到了我的话没有,难道我就甘心只为我哥做到这点?我全都不知道。我想不清楚这些东西。他们对我来说太难,反倒不如我只看得懂的寥寥几本书。
但我不一样,我清楚地知道我和他们不一样。我可怜我哥,我不懂父母对我哥的感情亲疏和疼爱责任,但在那一刻我可怜他。
后来我自己去海滩看了那头鲸鱼,它像邻里之间流传的那样,皮肤坚硬个头壮观,不愧为史前巨兽。我上前细细地看,才发现它的身体早已失了光泽,皮壁积了厚厚一层尘土。在海中翻江倒海的巨兽,只是陆地上一粒埃土,与它身下的沙滩毫无二致。我伸出手触摸它,感受生命的生与死共同存在的奇观。手指在沙层上滑出五道痕迹,与鲸鱼身上的纹路相得益彰,巧妙地合二为一。
它还活着吗,我仿佛感触到它厚厚皮肤下上下起伏的呼吸。回去以后一定要告诉我哥,鲸鱼在陆上也能呼吸。我想。它轻微的翕动教我想要救它。我知道死亡,但我不愿意放任死亡。
我转过身,还没有离开它,就停住了。
我看到父亲带了邻居几个人匆匆赶来,他们手里握着铁铦和绳索,一脸紧张的严肃,像保卫海滩赶走入侵者的战士。可谁能想到,他们要对付的只是头鲸鱼而已。
只是一头虚弱的搁浅的濒临死亡的鲸鱼而已。
爸。我叫了他一声,我分明看到那头鲸鱼还在呼吸还在颤抖,我们的语言不相通,但它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我求助。
让开。一边去。
他看也不看我,我个头这样小又怎么会挡住他的视线?但他还是扒开了我,不耐烦道。
我眼皮眨也不眨地看着他走上前去切割鲸鱼的侧吻,手法慌张且娴熟。其他人则用绳索小心翼翼地将鲸鱼与身下的海滩分离。
许是看我不走,他瞪了我一眼,手下的工作却没有停。
在他来的前一秒,我还以为他是来救它。可是现在没有必要了。这头鲸鱼已经死了,当他的刀落下去的那一刻环绕在我周围的鲸鱼灵魂骤然离去,那种奇异感随之消失,它真正地死去、腐烂,成为一堆肥料、一架白骨或一盘晚餐。我再也想象不到它活着时雄伟瑰丽的样子,和它游动时摆起的庞大尾鳍。
鲸鱼被杀死给我带来的触动不亚于发现我哥自杀未遂。我回家去找我哥,我不想让他离开我的视野哪怕一秒钟。难以入睡的深夜,我放心不下起床去看我哥,他紧闭的双眼总会令我心慌意乱,我将手放在他的鼻下,感受到他的呼吸才敢回床。令一个小孩儿牵肠挂肚这种事,我哥真的做得出来。只有他做得出来。
我看见他。他正往远处的海边走去。那个海岸我俩经常一起去,四面环山的悬崖峭壁上怪石嶙峋,从山上踩空下来三秒钟就会在地面头破血流地摔成一团血肉。
我拼命跑上前去跟着他,却被他一把拼在地上。
尽管我穿的很厚,但后背火辣辣地痛。
他威胁说我再跟着他,他就要揍我一顿。
我对死的了解不深,只是觉得不忍心。但这点不忍心在那一刻被他的暴躁冲散了,风卷残云般消失。紧随其后而来的是愤怒,真正的被冒犯的愤怒,哪怕我是个孩子,我哥不知道孩子也会觉得被冒犯被轻视。
我摸起一块石头,对准了他的后背,又放下。
我不会伤害他。我也不能。
无论他对我多么恶劣。
于是我就站在那里流着眼泪,捏着那块脏兮兮的石头看着他走远。
假意自杀。
这就是我想到的方法。我等我哥迷途知返的时间太过漫长,我不能等到他的尸体再做决定。我不能再抱希望于我爸妈。所以我说,我们家是真的奇特,让一个孩子对他们失望这种事,不光只是我哥,我爸妈也做的出来。
我拼命记起我哥打绳扣的方式,学着他的样子将头穿过绳套,眼睛盯着他走来的身影,等待他惊异的大叫和坚实的怀抱。我的脚踩在一个看上去很单薄的木箱上。我从头到脚在颤抖。我屏住了呼吸。我等着他走近。
等着他走近。等着他。等着——
嗵。
我眼前一片黑暗,脖颈疼痛欲断,窒息感迎面袭来。尚存一丝意识使我本能地去探我蹬着的木箱,却什么也踩不到,若有坚实的地面,带给人的就绝不会是前所未有的无助。
我想去抓绳套,指甲抓挠在收紧的麻绳上,抓挠在我脖颈的皮肤上,没有任何疼痛感。我的下巴没有了,嘴巴合不拢露出犬齿,像是在露出一个丑陋至极的笑。涎水沿着嘴角滴下,这种时刻我不想再被任何人看到。
除了我哥。
我等到了。但他出乎意料地没有揍我。把我救下来后,他只是惊魂未定地盯着我,呼吸不畅。
我看到他的瞳孔在发颤,也许瞳孔深处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但我看不懂。
也许他是想哭,但他没来得及哭,爸妈就回来了。
他只是说,别让爸妈看出来,别说你刚刚做了什么。然后给我擦干眼泪,整好衣服。
我突然有些委屈,但又有些自豪。
一腔孤勇的委屈,挽救家庭的自豪。
你觉得我应该跟爸妈谈谈吗。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看错,但我哥好像流泪了。
以前的他,在家里会沉默,会冲动,会自戕。但就是不会哭。
这是好事情。
鲸鱼死了,这个冬天好像也不那么灰暗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过鲸鱼在我们这里的海岸搁浅。
王伊诺,天津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华语作家网签约作家。本文根据文艺短片《鲸之谷》改编而成。
轮值主编丨王冠
终审签发丨王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