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阳文学·微刊】2024第5期||穿越时空的眷恋


运河·成长(外二首)

作者:蝶衣


不知从哪天开始

我变成了啃老族

在一条河里觅食,成长

一条船做成的骨骼

隐入风声

沉入水底的梦是一朵云

集结着星星、鱼群和水草

在旧书里牵出一匹快马

驮着干粮和蔬菜

在这烟花水岸

与一群水鸟和可心的女子

吞下一条河流和整个春天


寻找


夕阳矮下去

有燕子飞过

铁桥上

你试图穿过一滴水的心

取出青苔,瓦罐

泛黄的回忆和远古的春

以最朴实的姿态

接受西风,冷雨,一路风霜

在帆影里收获繁星,灯火

以一枚稻谷香集结亲情

站在夜的背面

把奶奶的那声唤装帧成册


美好


走在岸边,看流水

看桃花盛开

看一百个春天经过你的故事

一个瓦片激起的水花

让我认回弹弓,冰车,打出溜滑的铁蛋

和呼啸而过的童年

让我认回戎装的父亲和梳着大辫子的母亲

认回土地,镰刀,五谷

我父辈的五谷 我兄弟姐妹的五谷

从一枚大瓷碗里找回的热腾腾的幸福


认回一条河流,入怀

引入平仄

和几只麻雀对视

分食阳光,花朵

在草色的黄昏撒下月亮的种子

养育灯火,犬吠和思念

打开久闭的柴扉

让夜归人找到回家的路


蝶衣,原名侯树芹,武清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武清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清《运河》编辑。多首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发表、获奖,多首诗歌散文发表在天津日报和武清《运河》。其中《白雪之梦》获得鲁黎文学二等奖,多篇诗歌被编入武清诗歌卷。



重启(外一首)

作者:进芳


我把过去累积的沉疴

装进破壁机,打碎

摊在阳光下,晒成各种颜色的纸

白纸,就折一朵玉兰吧

挂在姐姐的坟头

为她捎去一丝早春的消息

黑纸,写满焦虑

那就折两架纸飞机

让黑白之间的对抗,随风飘远

最喜欢粉纸。是年轻时

那个少年挂在我胸前的

一串蘑菇,鲜嫩,水灵

把他的脸映红了


在高铁站


站台边,是一排曾经开花的灌木

我们站在暮色里,不自觉地

抚摸那些花叶凋落后的枯枝

微尘下,现出油亮的褐色

它们,在这恰当的时候陪衬

增添了不舍

未来的话题,在嘴边流淌

间或有不停靠的列车轰鸣而过

枝子摇晃,我们也跟着趔趄

沉默。望着列车消失不见

这座城市,马上被春天淹没

徐徐进站的列车,车灯

如两根平放的横梁,有力地托住

前方一些要变黑的事物

那些事物,即将温软,长出蘑菇和青草


进芳,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武清区作家协会会员。有《青春组曲》《习惯有你》等多篇诗歌、散文在天津市“文化杯”“中仓杯”和武清区各类征文比赛获奖。另有多篇作品发表在《运河》《天津日报》《中老年时报》《滨城时报》等报刊上。



穿越时空的眷恋——观《逃出大英博物馆》

作者:王子鸣


不似盛唐时的无骨仙居皤滩花灯的温暖

难胜大宋时的莲座鱼跃青白瓷灯的清寒

在冰冷刺骨的展灯下

我甘愿化作一只思乡的鸣蝉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我被喧闹镌刻出完美的伤残

万里的归途

在梦中仅是方寸之间

彼时的离别

刹那间便是红尘千年

而——

和我们

在欢笑渐凉之后

回归了寻常的冷寂平淡

故乡的春花、夏草、秋虫、冬雪

我们也会不禁浮想联翩

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看到故乡的月呢

孤独哀愁的日子漫长到近乎无限

深居在陌生柜子中的我们

并不追求连魅力都迎合周遭

即使分别就是永远

或许在以后的某一天

我们就会在归途的船上

看到远方的红旗招展

那时的我们可能颜色尽褪

但我们沐浴着家乡的光辉

以眷念为色调,焕发新的容颜

见到我们的时候

一定不要吝惜流连的目光

那是我们千年之久的期盼

这份穿越时空的眷念

沧海桑田

始终未变


王子鸣,武清区杨村一中高三年级学生。


“五一”畅想

作者:王睿曦


暮春初夏、季节交替,万物生发、欣欣向荣。

时光不知不觉迈过了四月,迎来了不平凡的五月,一切美好都在季节的流转中,铺展着诗情画意。

五月一日,劳动者迎来自己的节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致敬平凡,致敬不凡!为劳动者点赞,为劳动者高歌!

“民生在勤,勤则不溃”,勤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修身、齐家和治国的重要途径。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凭借勤奋劳动,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积淀了充沛丰富的人文精神。

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烟火,创造着我们理想中的星河。记得爸爸和我说过:“劳动不仅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美德和修养。”由此,我深刻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不仅能够在于创造物质财富,更能够塑造品格和涵养心灵,让我们的胸怀变得更加美丽与宽广。

五一假期,恰逢春深半夏,草木葳蕤之际,让我们一同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穿行在群峰巍峨、树木葱郁的山川;漫步于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田野。偷得浮生半日闲,取一份随意,携一份简单,掬一捧清爽,与自然同语,与花鸟共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历来有热爱劳动的光荣传统,在劳动的节日里,让我们手捧书卷,于诗词中寻找脍炙人口的劳动赞歌。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就有大量劳动的篇幅,如《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周颂·良耜》皆是劳动的产物,是对劳动生活的艺术反映。一首首诗歌,吟唱了劳动的安适畅快和怡然自乐,描绘出劳动所造就的美好生活图景。

每天,劳动一直伴随着我们,或体力或脑力。唯有劳动,才能让我们充实和快乐;唯有劳动,我们才有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唯有劳动,我们的世界才得以发展、充盈。

交警、消防员、武警官兵、医护人员、工人……不管是值守工作岗位还是穿梭于大街小巷,不管是伏案电脑桌前还是奔走在厂矿车间,五月一日,“劳动”成为了联结万千人心中的关键词,他们是普通而平凡的劳动者,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让人生充实,让生命更有价值。

时光清浅,岁月如歌。五月一日,让我们重新审视劳动的意义,感悟生活的美好,书写心中的畅想与思考。


王睿曦,武清区杨村五中初二年级学生。


大嫂子

作者:高增扩


大嫂子属牛的,今年75岁,进我们高家门已有50余载。她瘦小的身材平淡无奇,虽然岁月给她的脸庞刻下了沧桑,但她那双明亮的眼睛依然透着纯净、善良和坚毅的光芒,令人肃然起敬。

我初识大嫂子是在《廊坊农民报》上。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家住在宝坻黄庄洼农场,大哥大姐远在几百里之外的文安界围农场工作。一天,大姐来信说大哥搞了个天津知青对象,全家人非常高兴,恨不得让大哥赶紧把对象领回家看看。这天我放学回家,二哥举着张报纸,咧着嘴笑:“小申,你看,你看,这就是咱的大嫂子!”报纸上是两个女青年的合影,文字介绍是廊坊地区农垦系统先进知青代表王雪莲与归国华侨先进典型李华的合影。合影中的两人,阳光,俊朗,笑容满面,尽显女知青的风采。尤其是大嫂子的那双眼睛,清澈得如一潭泉水,透着纯净、善良和坚毅的光芒,使我们盼望见到大嫂子的心情更加急迫。

目睹大嫂子的真容是在1973年的春天。那年大哥大嫂结婚了,大哥领大嫂回家拜见父母。可眼前的大嫂形象与我的期盼产生了很大落差——她一张娃娃脸,头发稀疏微黄,矮矮的个子,瘦弱的身材,像个未发育成熟的小姑娘。我心里立即打了个问号:“就这小身板怎么当的劳模?高大英武的大哥咋娶了个这么瘦小的媳妇?”随着时光的推移,待我逐渐了解了大嫂子,这些疑问才云消雾散。

新中国成立前夕,大嫂子出生在天津市南开区的一个工人家庭,她身世悲惨,命运多舛,三岁丧父,八岁丧母,姐弟俩靠叔婶收留活命。捡煤核,拾菜帮子,打水,扫地,弱小的身躯过早承受了艰苦生活的重压,也磨炼出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1964年9月,还未满15周岁、初中没毕业的大嫂子,报名下乡到了国营文安县界围农场,当了一名小知青。当时文安刚经历了特大洪水的浩劫,遍地泥洼,满目苍凉,重建工作非常繁重。大嫂子倚仗着自幼磨炼出的顽强意志和吃苦精神,逐渐适应了挖沟、除草耪地和秋收等重体力劳动,渐渐地从女知青中脱颖而出,光荣入党,担任了生产队妇女队长、党支部委员等职务,成了知青的先进典型,参加了廊坊地区先进知青代表表彰大会。当时与大嫂同在一个农场的大哥,血气方刚,英气勃勃,也是男知青中的佼佼者。他看着眼前这个挖沟甩泥不见人(个子矮)、背庄稼见捆不见腿的小黄毛丫头,竟如此泼辣能干,不由得由敬佩转为爱慕,“英雄惜英雄”,俩人很快坠入爱河,结婚便是水到渠成。

后来,大哥大嫂调到故乡武清工作。大嫂子在武清农场二队任党支部委员、妇联主任,还先后在黄庄供销社和县煤建公司工作过,获得了许多先进荣誉,得到各单位干部职工的一致赞赏,“能干,人好”成了大嫂子的代名词。

确实,大嫂子不仅能干,工作卖力(大哥的话是“撂死个子”),而且人好,心地纯净得像水晶一样,容不得一丝一缕的龌龊和虚假。1970年,廊坊地区农垦系统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给了界围农场一个名额,根据工作表现,大嫂子是第一人选,只需满足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就可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工农兵学员了。可在审查时,大嫂子不说假话,如实报告了初中肄业的情况,一句话让她与最高学府失之交臂,断送了锦绣前程。后来,家里人提及此事时,大嫂子没有丝毫的悔意,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说瞎话儿,没意思,心里也不踏实。”

大嫂子的善良,更是有口皆碑。她不吝钱财,重情重义。为报答婶子的抚养之恩,从工作开始就坚持给婶子“月钱”,逢年过节必上门看望老人;城里父母留下的老房拆迁时,大嫂与弟弟商量,把还迁房子让给了经济条件较差的叔伯兄弟。几十年里,每当亲戚朋友、家乡父老生活上遇到困难,大嫂子和大哥都会慷慨解囊,倾力相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嫂子以她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打破了这个人生定律,在喧嚣的红尘中,辟开了一条熠熠闪光的路。

俗话说,有个好哥哥不如有个好嫂子。家庭的和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妯娌之间的团结。进入新世纪前后,我父母相继去世,大哥大嫂家成了我们年节投奔的家。大哥大嫂亲力亲为,采买筹备,煎炒烹炸,舍得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吃,每次做的饭菜都非常丰盛,老少三代几十口人欢聚一堂,推杯换盏,其乐融融。街坊邻居都很羡慕我们这个和睦的大家庭,说在当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哥们儿妯娌处得这么好的已经不多了。

如今,我们兄弟姐妹都已退休。虽然老大哥也不在了,但在大嫂子的言传身教下,我们这个大家庭依然亲密无间。中青年人积极工作,锐意进取;孙辈的学子们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我想,大哥娶了我大嫂子,真是全家人的福分!为我家勤劳善良的大嫂子点个大赞!


高增扩,笔名晓申,天津市散文研究会会员,武清区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天津工人报》《天津日报》《齐鲁晚报》和武清《运河》杂志发表多篇文学作品。


轮值主编丨于长华

终审签发丨王彦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