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运河”:武清作协受邀参加

 3月23日,“活力副中心  出彩京津冀——北京通州第二届‘话·运河’文学大赛”在大运河畔举办颁奖仪式。武清区作家协会受邀参加,并为优秀组织奖获得者颁奖。


颁奖嘉宾及获奖代表合影



武清作协为优秀组织奖获得者代表颁奖


      活动自2023年10月启动以来,历时6个月,共征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歌、散文、小说作品2786篇,其中小说45篇,散文2493篇,诗歌248篇。投稿者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作家,也有业余文学爱好者,还有大、中、小学学生和老师。通过大赛组委会精心组织和评委会认真评选,共评一等奖3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3名,优秀奖45名,特邀奖17名,优秀组织奖9名。


     本次活动,是通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主题宣传群众活动,促进京津冀文学交流的一次盛会。通州区委宣传部、“通武廊”三地文联、作协有关领导和专家老师出席活动。

 


      颁奖仪式后,与会领导同京津冀三地作家代表、获奖代表、以及部分顾问、专家评委参加了“话·运河”文学创作活动研讨会。会上,通州、武清、香河三地的代表从本地区出发谈了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发展,获奖作者代表从自身创作出发进行交流探讨,与会专家领导为副中心文学事业更好发展给予意见建议。




会上,武清作协副主席王冠说:“京杭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遗产,是润泽两岸的水脉,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文脉。通州、武清共享一泓碧波,同承千年文脉。古往今来,作为京杭大运河‘龙头’的北运河,连接着北京通州、廊坊香河和天津武清。近年来,通武廊三地一直都在努力让文化活起来,以运河为媒,让文化之美照亮未来,以运河为窗,让运河之声远播海外。今后,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重要讲话精神,脚踏运河两岸,仰望浩瀚星空,头顶复兴使命,书写当代华章。”

副主席许金山说:“运河是武清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民族的血脉,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与给予所有人的精神归属感,就是使这个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以运河为创作母题,挖掘展现运河的历史文化,是一位作家的重要使命,这样的作品才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才能走进生活,打动读者,也是实现以文化人使命的突破口。”

副主席于长华说:“运河虽然古老,却至今没有风化为僵硬的古董,仍然在默默地濡养着我们,孕育着生命的鲜活。通州区‘话·运河’‘舞·运河’‘绘·运河’等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让我们看到了运河儿女们用富于灵性的感悟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成功再现了这一苍古大河的精神风貌和蓬勃生机。这是我们对运河的态度,也是对传统文化、古老文明的态度,希望未来三地有更多的运河采风和文化交流。” 


第二届“话•运河”文学大赛获奖名单

小说


一等奖 1名

《曲项向天歌》 闻桑(湖北省)。


二等奖2名

《撑船的小女生》 余显彬(陕西省);

《梅雨时节》 杨苏力(安徽省)。


三等奖3名

《运河船号》朱可(人大附中通州校区);

《木匠张的新生》 周淑艳(天津市);

《云光水色》 许长青(江苏省)。


优秀奖5名

《运河人家》 李仁学(湖北省);

《吹破天》 梁柱生(四川省);

《龙凤枪传奇》 张佳良(通州区);

《兰林之恋》 管广静(江苏省);

《心潮彭拜》 邱立新(辽宁省)。


散文


一等奖1 名

《张家湾琉球国墓地探究》 任德永(通州区)。


二等奖3名

《生生不息大运河》 闫素环(河南省);

《流淌千年的风景》 周洪明(四川省);

《朋友,您去过坝美吗?》 张丽(通州区)。


三等奖5名

《通州的味道》 张泽峰(天津市);

《植根大运草》 马景良(通州区);

《熔入青春的斧子》 李贤龙(安徽省);

《学习简牍书法的这七年》 李艳波(通州区);

《滨州,运河人的“通”》 黎燕雄(广东省)。


优秀奖 20名

《乐影运河》 孟佳裔(通州区运河中学);

《大运河畔的红色旗帜》 张东晓(通州区);

《大运河情思》 杨子娴(人大附中通州校区);

《诗画通州:古诗词里寻“春城”》 王陆昕(通州区);

《通州运河:瞻仰或者咏叹》 赵丰(陕西省);

《通州印象》 赵睿(朝阳区);

《流水间的传承》 张驰(通州区);

《在大运河上嘹声歌唱》 尹子仪(广东省);

《大运河,输送灵动千年的福祉》 鲁钊(河南省);

《北运河东岸的村庄拆迁记》 韩双河(人大附中通州校区);

《运河里的一滴水》 王翔(贵州省);

《飘来的大风车》 李石(朝阳区);

《运河岸边的秋色》 管广静(江苏省);

《攒秋》 王有昌(通州区);

《我眼中的正定“四塔”》 王芳(海淀区);

《北运河东岸的杨家大院》 王为民(天津市);

《活着的运河》 吕艳秀(湖北省);

《通利福尼亚没烦恼》 孙萌(通州区);

《我爱你,我的家乡-通州》 刘爱武(通州区);

《“念想儿”》 李艳苹(通州区)。


诗歌


一等奖1名

《一条水脉莹润两岸繁华,不余遗力》 杨文霞(黑龙江省)。


二等奖3名

《大运河涛声》 袁斗成(四川省);

《古韵四首》 蔚占琦(通州区运河中学);

《临河饮词,抑或通州写意(组诗)》 温勇智(江西省)。


三等奖5名

《运河情诗》 何思佳(人大附中通州校区);

《心中的大运河(组诗)》 魏翠萍(北京大兴中建国际港);

《千年运河,在炊烟和诗歌里不断翻新》 全进(贵州省);

《在通州,关于大运河的九种抒情方式》 薛培新(浙江省)

《一些词语总是不请自来(忆通州,思运河)》 刘星雨(新华通讯社)。


优秀奖20名

《通州非遗,沿着运河寻觅……(组诗)》 于力(河北省);

《在千年运河,通州是一条鱼》 谭红林(江苏省);

《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健步(组诗)》 汪再兴(海淀区);

《运河芦苇》 赵国培(朝阳区);

《运河,一首诗意阑珊的青铜引(组诗)》 兰灵艳(昌平区);

《通州运河:时光的印迹或温婉的美学修辞(组诗)》 杨冬胜(湖南省);

《一条河从唐诗之路中来》 陈骥(甘肃省);

《运河行》 张进财(通州区);

《我是运河上的一滴雨(诗歌)》 王玥迪(人大附中通州校区);

《在大运河,打开水光潋滟的美(三首)》 贺生达(朝阳区);

《运河岸边的城市和村庄(外四首)》 孙清祖(海淀区);

《问诗》 张立平(通州区);

《写给大运河秋天的诗行》 孙和明(通州区);

《梦回大运河》 曾龙(湖南省);

《大运河散落的记忆(组诗)》 丁济民(河南省);

《运河怀古》 胡伽华(人大附中通州校区);

《扯不断的因果》 杨俊林(天津市);

《流水之上,岁月如风而行》 陈于晓( 浙江省);

《心怀山水,通州行驶在大运河的辽阔里》 郭海(内蒙古);

《春日泛舟(组诗)》 丁小平(湖南省)。


优秀组织奖


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市通州区东方小学

北京市通州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

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文联

北京市通州区中仓文学社

通州区潞源街道朗清园南社区居民委员会


特邀奖


王博雅 小说 《 在历史的运河上游荡》 

夏颖 诗歌 《大光楼瞰运河盛景》 

张丽君 散文 《的哥小记》 

黎晶 散文 《蹲墙根》 

贾宇昂 散文 《秋雨、运河》 

杨鸿静 散文 《通运河,同韵河》 

沈千橙 散文 《西湖的懒》 

宿陈晨 散文 《寻找大运河的春天》 

吴德龙 小说 《樱桃女》 

秦海鹏 散文 《游运河公园小记》 

赵梓艟 散文 《运河即景》 

李朝俊 散文 《运河水运》 

王永沛 诗歌 《运河组诗》 

李雅静 诗歌 《话·运河》 

刘心杨 散文 《梦想的翅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奋斗与希望》 

王健 散文 《立足基层,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 

张宝石 散文 《姥爷的抗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