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诗
王从清 | 海边风景
在海边 玩转海的悠闲
绿草间温馨着浪漫
多情最是少年
黄昏的夜晚弥漫着懒散
蝉鸣声里
鸥鸟 逐浪沙滩
骑单车的女孩
载着童心未泯的童年
自娱自乐 开心着她的从前
孤单的银幕 立在海边沙滩
老电影 蠢蠢欲动
回忆就在不远处 尽着余欢
这秋的黄昏 海风撩动心弦
最极致的风景就在人间
美轮美奂
王从清,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知美诗社社长。有诗歌散文等作品见于《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现代青年》《北海日报》《青海湖》《神州》《莽昆仑》《绿风》《大河诗刊》《四川诗歌》等多家报刊杂志。2019年获“郭小川诗歌奖”。2021年出版诗集《不说再见》。2022年获第七届中国长诗奖。现为《中华风》杂志常务社长,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诗歌委员会副秘书长,华语作家网编委会常务主任。北京知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侯树芹 | 关于友情
1.
切开一道缝隙
我窥见了久违的焰火
在黑夜深刻的感知里
扶起小路,河水、炊烟
扶起稗草、虫鸣和花朵
拽下老槐树上的云
扶起童年最纯的白
2.
一缕风
在骨缝间游走
卸载了心中仅有的温度
长草儿的候鸟,粮食寻找着那一缕风声
站在乌云之外
我看到匆忙的雨敲打光阴
长大的叶子捂着良心
天地越来越狭小
骨缝里的疼和秋风一起奔来
你站在家的门口
像不动声色的老槐
在我弹尽粮绝的时刻
为我续命
3.
没有星星
我们需提着灯笼赶路
在漫漫的荒野
我们修篱,种树
让野草疯长
种一枚成色上好的词语
在一杯茶里升起新鲜月亮
这人间的美好都在
细嚼一节绿色的词句
饮尽这明白的月光
侯树芹,天津市作协会员,武清区作协副主席,《运河》责任编辑,散文、诗歌散见于《天津日报》《运河》等刊物上,诗歌曾获“东丽杯”全国鲁藜诗歌奖二等奖。
◉美文
薛长爽 | 他们记得,运河也记得
立夏的阳光像被剪裁了一般,瘦弱而透明,透过国槐树细密的枝叶,落在甬路的地砖上,斑驳迷离。跟窗外灿烂却不温暖的夕阳和从云际吹来的凉风分别打了个赌,短衣简行出门来。
夕阳下的运河公园里,遛鸟的老大爷叼着根烟,沉浸在悦耳的鸟鸣中。一队身着白衣打太极的老年人,整齐地展示着行云流水的动作。那几位撞大树、踢腿、拍掌的老太太们,多为近些年从农村或者外省搬到城区的旧村妇,看大了隔代人,有了空闲时间,老姐儿几个相约一起健身,顺便交换一下彼此的人情世故。还有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坐在轮椅上,眯着眼睛、袖着手,沉沉的太阳罩在他们身上,使他们快要睡着了。与旁边的大河相比,这里像小溪,潺潺、窃窃、逶迤,光阴慢了,思想也慢了。
他们在人生暮年,赶上了这个幸运的时代。那个退休近十年的遛鸟大爷,遛完鸟要去社区做个免费健康体检,然后再跟一群“音乐发烧友”去小区活动室里排练乐曲,都是相识多年的老伙计,他是吹黑管的,是乐队的主力。那位边疾步走边拍掌的老太太是还迁家庭,前些年撤村建居,老太太不仅住上了花园洋房,还月月有养老金,不甘于每天的家务事,就加入了小区的文化健身志愿服务队。经常来公园里的其他老年人,他们中有的每天去老年大学学画画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有的当了志愿者走进学校为孩子们讲战火硝烟的故事,还有的报了培训班学习制作精美的手机视频。他们的晚年生活充实欢乐、有声有色。
这时候几个中学生模样的孩子走过,老人们的眼神随着孩子们青春洋溢的脸移动着。他们大概也想起了自己的当年,体态轻盈优美,步履坚实有力,眼神刚毅笃定,那么恣意招摇地走过人山人海。课桌上的一条“三八线”,怀揣的一块热红薯,田野采的一束野花,或许是悲喜,或许是笑泪,或许是嗔怨,这些心思都系在这几个孩子的背影上,跟着走很远。他们曾经的青春和热血,如同旁边这条集各方钟灵毓秀之气的古运河,贯通南北,在脚下的土地上印下了深深的足迹。这些,他们都记得。
站在河边,眼前兀地出现了那遥远的时代,千万百姓艰辛挖掘,大声吆喝,场面恢弘壮美。一队队皇船和商船锦帆飞扬,载着南北方的文明鱼贯驶过,在水面上留下一个个旋涡。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武清人赓续着运河文明,挥洒的汗水融入这悠悠河水,经年累月的酝酿,更加醇厚,更加从容,流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这些,运河也记得。
薛长爽,1972年生人。自一九九二年至今,一直坚持业余文学创作。有《青春组曲》《习惯有你》等多篇诗歌、散文在天津市“文化杯”“中仓杯”和武清区各类征文比赛获奖。另有多篇文学作品发表在《运河》《天津日报•武清资讯》《中老年时报》《滨城时报》等报刊杂志上。现为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天津市武清区作家协会会员。
郭杰 | 树文化自信,看时代风云
时代风云际变,时局风雨浮沉,各种文化潮流,让人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我们唯有深植中华文化,坚持文化自信,方能在世界舞台独树一帜,展现中华光彩。文化是生生不息奔流的源泉,将这清流涌现,才能一展国之宏光。
文化自信,归根溯源是民族自信、国家自强和社会发展。若把国家看作人,文化自信就如钙,失去了它,虽身不灭而神散,国家人民逐渐萎靡不振,有了它则焕然一新,展露生机勃勃。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涅槃重生的精神支柱,正如我们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视作激励,伟人一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之重要,恰如此言。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于其完备的思想体系。漫漫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一大批思想以及各家学说,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厚,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远,纵观世界独树一帜,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从先秦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体现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守诚信的精神幻化为如今的社会价值观,继续被后世接纳汲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根植于源远流长的历史。独特的方块字串联起前世今生,演绎出浩荡辉煌场景。仓颉作书,后稷做稼,眉头无一事,笔下已千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岁月长河中,先祖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言谈趣事,皆有史书代为记录传阅,亦有口口相传流于今世。我们用文字表达对历史的记录思考,“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由司马迁历时13年所著,涵盖上古至汉三千余年历史,它包罗万象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这些历史被发掘记载,千年前被流传至今仿佛亲历那些惊心动魄的过去,言语跨越了斑驳岁月深刻烙印在史书上,让后世文化有了根基。
面对中西文化差异,交流中博采众长。科技将世界紧密联系,全球化将是时代趋势,如何在众多民族中屹立不倒,展露东方风貌,唯有吸收借鉴,共同进步。“一带一路”的提出背后是“天下大同,共同富裕”的 求和思想,各类比赛竞技各色国际会谈的举行,蕴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待客之道。“中国年”,“对联”,“饺子“,”汉语热”等元素亦随着中国被各国人民关注,文化自信的背后是国力提升和经济发展,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借鉴,才能让文化适应时代要求。
时移世易千百载,岁月如梭光阴改,唯文化亘古于世,有自信屹立不倒。立时代潮头,纵看古今之变,言思想之先声,常燃文化明灯,普照自信之路,定现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壮之景。
郭杰,武清区杨村第四中学高三学生。
轮值主编|于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