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阳文学·微刊】2023第十一期 || 贴饽饽熬鱼


◉新诗·新人

海农 | 这里是青春的春天


青春在天空与海洋

生根发芽

漏雨的诗集

筛出溪流的温柔与月光

桃花的七座村庄

俯瞰北斗星的健忘

夜色与海棠的惆怅

要舒展极光瘦骨的臂膀

万年要强的单翅鸟

折断了健壮的山岗

羽毛上的翅膀

回眸远方的远方

小偷是双眼

盗走了如梦的春天

强盗系书卷

劫去了似水的流年

和平与诗意的故园

昙花一现

谁采撷怜爱

谁贮藏伤害

谁两翼雪白

却双手沾血

谁死在明天

却葬在昨天

“起风的黄昏

    好像去年的秋天”

落花的清晨

    就是今日的春天

“那些喜爱的句子

太短”

这些热爱的日子

很长


海农,杨村一中高一学生,芳菲文学社成员。


◉填词

秀竹绿酽 | 八声甘州·大明湖


望远山翠幕掩苍桥

眉黛竞妖娆

会莺穿柳带

蝶栖花径,燕过松梢

一任兰舟凌渡

画鹢泛春潮

正竹映江水,雨润芭蕉

不忍当年回首

揽手游南浦,柳眼轻抛

念悠然亭畔

泪洒杏花娇

纵别后、经年事事

叹几回、携手弄青篙

伤心处、刘郎俊赏

岁月如刀



秀竹绿酽,原名王振江,武清区作协会员,多篇诗文发表在《天津日报》《运河》等报刊。


02



◉美文

郭桂玲 | 贴饽饽熬鱼


在武清城际站,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在候车室检票口上方,有一块醒目的广告牌。上面印着某连锁餐厅主打产品“铁锅贴饽饽熬鱼”的巨幅广告,令人垂涎。车站不仅是人们出行的起点和中转站,也是展示当地特色风土人情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这块广告牌,外乡人对武清乃至整个天津区域的特色饮食文化可窥一斑。

我是运河的女儿,自然也很喜欢吃家乡的“贴饽饽熬鱼”这道硬核菜肴。每次从打拼的城市回来,乘车从京津公路拐弯,行驶在静谧的武香路上,环绕在老家村庄的那条美丽的运河和路边高大的树木便呈现在眼前。喧嚣仿佛一下子被屏蔽在外,只剩下静谧和温馨萦绕在身边。

老家是丁家瞿阝村,这个一直让我引以为傲的村庄,受惠于运河水滋养,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村里既有天津市书法协会、作家协会会员、也有警察、医生,还有考上南开大学和北航的优秀学子。

每次我回到老家,都想在家多住些天。因为这里有我的骄傲,也有我熟悉的味道。家里的房子是排房,还有一个可以依据四季时令种菜的小院子。客厅外门做了雕花门,漆了朱红的油漆,有点古色古香的感觉。房顶上有一个不高的烟囱,每日炊烟袅袅,母亲用朴实的一餐一饭,将儿女悉心抚养成人。厨房有一个使用了三十多年的灶,是盖房子时建的。一口厚重的大铁锅镶嵌在炉灶上,还有一个厚重的锅盖,这个锅灶长时间承载着我们一家的饮食重任。

印象中,那年我家在村庄东部洋洼沙土地有三四亩地。这沙土地不适合种植庄稼,父亲和母亲就每年在沙土地上种萝卜,每日早出晚归地精心管理。到了收获季节,萝卜色泽碧绿,入口脆甜。收萝卜时,母亲请来家里的亲友帮忙。老姑、奶奶,老奶、大姑奶都来了。人们就在地里坐在马扎或板凳上,一手拿着萝卜,一手拿着刀,熟练的削去萝卜缨,留下收拾好的萝卜放在一堆儿,由父亲等壮劳力装入袋子。大家手脚麻利地的干完活儿之后,妈妈请亲戚回家一块吃午饭。父亲提前买了几条鲜活的大鲤鱼,放在盆里。母亲干完活儿,回家利落地收拾好鱼,并将鱼裹好玉米粉。然后,用一个蓝色的茶缸擓两大茶缸掺有黄豆的玉米面儿倒进面粉盆,用温水活好,放在一边。

然后,母亲用柴火烧热家里的大铁锅,小心翼翼地倒上花生油。待油热后,将裹着玉米粉的鲤鱼下入锅中,炸至金黄。然后倒上提前准备好的酱油、醋、白酒等调料汁烹一下,加入大量水,直到把鱼淹没,然后撒上葱、姜、蒜、大料等调料。这时母亲用活好的玉米面,制作成一个个椭圆形巴掌大的玉米饼利落地贴在铁锅边儿,最后盖上厚厚的锅盖。灶内,木柴欢快地燃烧着,将灶膛烧得红红火火。不一会儿,锅里熬鱼的汤便咕嘟咕嘟地响起,锅盖上冒出了白色的水蒸气。顷刻间,熬鱼的香味儿便飘满了整个屋子,溢满整个小院。

开锅以后小火慢熬,大概四十分钟左右,鱼和玉米饽饽便熟了。“起锅”!伴随着诱人的香味和孩子们高兴地呼喊,母亲将熬好的鱼盛放在两个大鱼盘里。然后用铲子将金黄色的玉米饽饽铲下来,放在饽饽篮子里。佐上凉拌松花蛋、清炒菜花、酱牛肉和火腿肠等家常菜,大人和孩子们开心地吃起来。那鲤鱼如此鲜香,那玉米饽饽是如此甜香爽口,那是我记忆中很热闹很开心的一次就餐体验。

贴饽饽熬鱼,是天津武清的一道特色美食,也是一道家常菜。美食承载着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更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温馨记忆。千年京杭大运河自北而南贯穿武清全区,历史上,武清因漕运而兴盛。独特的漕运文化使“贴饽饽熬鱼”这道菜肴在武清当地家喻户晓,在外声名远扬,备受老百姓喜爱。游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家乡的味道。


郭桂玲,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武清区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云海众声”网评团队成员,现从事舆情分析师工作,智库研究员。近30篇评论作品被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中国新闻网转载;多篇诗文发表在《运河》杂志和“网事津评”“北方网”。为央视CGTN智库撰写研究报告《中巴经济走廊开启新时期合作交流之路》发表在巴基斯坦媒体上。


◉美文

于立娟 | 晚报,我心灵的鸡汤


喜欢读报,源于我的父亲。父亲从小参加“抗日儿童团”,后来虽然只上过夜校和党校,但是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的知识却很“渊博”,尤其历史、文学方面。他离休后订了几种报纸,其中就有天津《今晚报》,每次回到家,总会看到父亲读报的身影,我渐渐明白,他“渊博”的知识来源于阅读。受他的影响,我也喜欢上读报。

如今我已长大成家,虽然网络发达,但我还是喜欢读实体的报纸,于是选择了《今晚报》,订阅至今,尤其喜欢“今晚副刊”和“平常人生”。

读报,带给我无限的感动,体会到亲情的美好。《十字街口的父亲》,令我感动于一个父亲细致入微的爱;《爱要如何永别》使我泪流满面,感动于一个即将离世的母亲对孩子厚重而伟大的母爱;在《乃敢与君绝》记述了斯特劳斯夫人与丈夫共同赴难的真情,“这么多年来我们都生活在一起,你要去的地方我也去!”我感动于他们不离不弃、生死相随的真挚爱情……

读报,让我体会到人间的温暖。在《李琳——“中国女首善”》中,出身贫寒的李琳用大爱创造了中国第一:成立中国第一个个人名义公益慈善基金会——李琳公益慈善基金,把她的关爱撒向人间,让人感动的同时,体验到更多的是源于爱产生的温暖;《22年孝亲,只为一个大哥称呼》,“大哥”杨德永把他无私奉献演绎的温暖带进了英年早逝的弟弟——战友的家中,带给了弟弟的父母,也带进了我的心里。他们用真心和行动证明了世态不炎凉。

读报,让我的心智得以成长。“恨使生活混乱不堪,爱使它变得和谐……”这是马丁·路德·金的箴言,我品后,无条件地选择了爱而放弃恨;《与成功有缘》让我明白,成功源于专心和努力;《人生的真相》就是人生的哲理,让我醒悟到,人不能计较太多,该放下的就要放下,只有敞开心扉,释放自我,心灵才能得以安妥……

读报,让我心生前进的勇气。《聪明与德行》使我懂得“有品德就是人才”的真谛;《赚钱是从吃亏开始的》,告诉我不唯利是图,让更大利益予别人,由于别人的信任,你会收获得更多;《平常是一种境界》,平常即平凡,把平常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常,把平凡的人生过好就是不平凡。如此,做一个有品德,不计较得失的平常人,也没什么不好,所以,我要坚持做好自己。

……

我与《晚报》缘于识,情于读。晚报,陪我走过春夏秋冬。它所承载的丰富内容,传递给我无穷的正能量:我感动于真情故事,感悟于“平常人生”,陶冶于美文,开怀于谐趣……它就是我的朋友,是我的老师,是我父亲的身影,是我心灵的鸡汤。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于立娟,崔黄口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武清区作家协会,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多篇散文、诗歌、小说在市、区级报刊上发表。在《天津日报》与中国移动联合举办的教子格言征集活动获一等奖;在《天津日报》举办的“记忆武清”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有奖征文中获三等奖;《弟弟》在天津市妇联家庭与儿童工作部优秀童谣评比中获二等奖;《村庄卫士》获世界华语童谣童诗大赛成人组优秀奖。


轮值主编|于长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