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新人
宋曦 | 昨天·今天
昨天
或许是值得庆祝的日子
或许是重复的二十四小时
或许心中萌动些许的期盼
或许醉倒在香衾花间
只是
多看了一眼
多想了一念
今天
霰雪落在肩膀
敲碎了
如梦般的过往
街边茕茕的身形
散漫了
不语的小城
昏黄中隐去的惨白
埋葬了
春晖的激情
静默
等待明天沾湿的风
宋曦:南湖初级中学语文教师,喜欢在田垄间劳作,喜欢在工具房里琢磨,喜欢随性地行走,喜欢用文字记录觉察到的生活。
王思铭|长相思·乐舞
(外一首)
舞倾城,乐倾城
白雪阳春媚眼生
翩跹舞纵横
抚秦筝,按秦筝
飞燕凌波逐暖风
蓦然姿态成
癸卯年初雪有感
一夜飞花连漠漠
初晴缓缓映长天
群山换得新装裹
步步生春向新篇
王思铭:南湖中学语文教师,中共党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在读硕士研究生。无限由写作放在手掌上,永恒就在落笔的一刹那里收藏,热爱写作,人生自由。
李秀勇|庆春时·早春写意
(外一首)
旭风吹面
纤丝翩舞
不见花妍
冰凌解冻
春澜荡漾
心海尚犹寒
行人凄楚
谁个曾与其怜
伶俜瘦影
徬徨僻境
非是为悠闲
鹧鸪天·观《我们的日子》有感
生活从来不简单
几多欢乐伴辛酸
若无真爱萦天地
谁个能过百道关
观一剧
感千般
泪花盈目润心田
人间毕竟真情暖
暖暖真情到永年
李秀勇,笔名梦之林。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语文教师,喜欢读书、笔记,坚持写作散文与诗词,有文字在多家纸媒及网络平台刊载。
◉美文
周东江 | 我们需要仰望星空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究竟有多少?从认识的高度看,不论从物质世界还是精神范畴的认知,人类都似乎囿于循环往复的莫比乌斯带,这也可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困惑、彷徨、争斗与探索。人类也许还要很长时间才能走出困境。哲学的思考也许会帮助人类,而文学会伴随这一过程的始终。所以对于作家,学会哲学的思考是很重要的。深入的思考会将作家带入人类精神世界的更高的境界,再回过头来看这个世界,也许需要表达的东西就会多了。
从生活的广度讲,作家要做一个有闲暇的人。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精神境界的思索、探寻和领悟,并不断积累,聚沙成塔。对世界充满热爱、悲悯,修炼一颗文学之心,不断拓展自己精神境界的宽度、高度,深度与厚度。
从写作技巧上说,作家要充分掌握和理解汉语言文字的精华,用诗一般的语言驾驭作品,摒弃小我,在作品与读者之间创设通透的空灵的空间,每一句话都能彰显作品的灵魂与语言的张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做大我,与读者一道喜怒哀乐,引发读者美的感触。
作家成功的途径和主观条件是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客观上要具备生存无忧,学习无碍,兴趣盎然这几个条件。最终落实到三多:多低头思考,多抬头仰望星空,多低头写作。
过去不少作者直接给我投稿,可惜作品还不符合发表要求。我特别强调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这个过程不能省略。只是不少作者嫌前两个步骤麻烦,直接跳过去写作,结果事倍功半,总是在很低的层次上徘徊不前。
如果把文学爱好比作蛹的话,必须加进读书和思考这两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才能破茧而出,羽化成蝶。报刊的发表门槛就是:你写出的东西必须是一只蝶,而不是蛹。很多作者就是少了这两个过程,作品一直就是困在茧里的蛹,自己着急,编辑也没耐心了,毕竟编辑面对的是大量作者,不是一两个人。
希望大家立足于优秀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开阔视野,多读多思多写,写出优美隽永的文章,给大众奉献优秀的文学作品。
周东江,《今晚报》副刊专刊部副主任,作家。
◉美文
周淑艳 | 遇见浑源
遇见浑源当属天意。和朋友们从悬空寺出来时下起大雨,本想接下来赶往大同市区,既然天公诚意挽留,推却不得,便驱车前往附近的浑源县城。
初见这个未曾闻名的小城,街道不宽,楼宇不阔,环境不甚清爽,下意识与自家比较,好似家乡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模样。找到宾馆,办理好入住后,依着服务人员的指点,去城内寻找古寺。路口一个转弯,一条古香古色的街道突然出现,我们的惊诧如离船上岸的武陵人吧。街道两侧是连排的古式建筑,亭台穿廊、斗拱相连、高低错落,不统一中尽显和谐。这条街是用心打造的新建筑,观来却无簇新浮夸之态,敦厚又精巧。几个人不由兴致高涨,继续往前走,发现不光各家商铺有牌匾,老街巷口的门楣及过街牌楼上都嵌着书有街巷名的匾额,两侧配铜制的楹联,字体古雅,不禁驻足细看轻念。
拐出新街步入里巷,再次惊诧,成片的低矮民房一副老态,时不时看见破朽坍驰的房屋、墙垣,铺陈出衰败的景象。而那些残旧古朴的门楼门环,浮雕精致的照壁又无不昭示着昔日的小康岁月。一座飞檐青瓦的高屋应是过去的富足人家,竟齐整地垮塌掉一半。从敞开的门院望去,另一半房间里一把蒲扇慢悠悠地摇来摇去,不知躺在炕上的是这家的老头还是老太太。保存完好尚有人居的房屋皆是飞檐翘角,墙上有简朴的瓦当,很具特色。
奔着耸立的高塔方向找到圆觉寺,正赶上守寺的大妈要锁门,听说我们远道而来,便让尽情参观。寺院不大,山门、正殿、东西配殿、钟鼓楼俱全,十分规整。最引人的还是古塔,近看塔身,竟是通体砖砌,密檐飞拱,高有九层。砖砌竟然建造成如此逼真的木制榫卯模样,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座基四周的浮雕颇具趣味,舞乐人像姿态各异,花鸟禽兽栩栩动人。说不得赶紧百度,圆觉寺果然大有来头。此塔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全名为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是大同地区现存唯一的一座金代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由于用料考究建筑合理,经800多年风雨,历几次大地震,塔体仍完好无损。1937年日军占领浑源后,毁掉了寺院大部分建筑,塔因砖砌而幸免。现在整个寺院建筑,除了圆觉寺塔,都是近年依据原样复建的,基本保持着明代建筑风格和结构。2013年圆觉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圆觉寺的大妈和善,难免要多攀谈几句。大妈受雇于政府,负责打理寺院的卫生,修整草木。几年来,每月工资从三百元涨到五百,相同的是都要等年底才发。全县曾经三十多万人口流失了二十万。我觉得大妈说的流失数字过于夸张,但一路过来,看见的年轻人确是不多,即使大街上也缺少喧嚣声,悠然与恬静下何尝不是活力不足的体现呢。可我们能去苛责年轻人舍弃故土吗?让他们守着老屋旧舍生活吗?与当年被迫走西口的祖辈不同,他们走出去已不仅仅是为生存,年轻人有更多的追求,外面精彩的世界有更多的吸引力。你看那屋顶的飞檐不也指向了远方的云天。
出寺门前,大妈神态低微地问能不能给点香火钱。尴尬现在只知扫一扫,幸而朋友从兜里翻出了一点现金。大妈连连合十感谢,不由心内一酸。
回程时,穿过层层陋巷,豁然见到一条更为气派的新商业街。入口处,高大的造型别致的铁艺过街门上高悬“一德街”三个大字。两边建筑以灰白色系为主调,顶部是中式歇山顶,结合方形砖混廊柱和哥特式斗拱,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形态。显然,小县城要有大动作。
这一遭转得五味杂陈,再联想到上午游览的悬空寺上载危崖,下临深谷,三教合一,兼容并包,盛名了一千多年;想到浑源倚靠着的大名鼎鼎的北岳恒山。初来时自己对浑源的态度实在有些轻慢了,失敬失敬!晚上抱起手机,要好好向度娘问一问这浑源的前世今生。
浑源地处晋北,秦时置县,因在浑河源头得名。自古为繁华富庶、商贾云集、贤士辈出之地。据《浑源县志》记载,浑源城有着悠久的商贸史,“起”于春秋战国的货币商品交换,“兴”于两汉北魏的马市大集,“盛”在民国时期全县商业26行。清初兵燹之后,浑源休养生息,文运大开,庙宇兴盛,经济发达。清朝、民国时期更是成为晋北商贸货物集散中心、手工业中心,并诞生了十八大显赫家族。经济的繁荣带动着市井文明,建筑是有形的见证。作为身份实力的象征,大家族纷纷建立起讲究的宅院。下午的一番走马观花已窥见一二。
我注意到,一位名叫韩众城的先生在博客上撰写了系列文章《浑源古城的历史传承及遗存》以及多篇反映浑源近代人物、家族、事件的文章,翔实而丰富。不难想象韩先生或调研走访或埋首卷帙浩繁有着多少辛苦。几乎每个基层区县都有这样的学者,他们将一腔心血灌注在对地方文史的研究中,为家乡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而他们的名字又往往湮没在历史之中。哦,网上还看到一则报告,题目是《大同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浑源县人口流失严重》。
第二日,我们改变计划,决定深度探访古城。真觉得是上天在指引,我们的车直接便开到一座古建筑前,停车询问,是此地的文庙。文庙右边的阴凉处,十几个老年人打扑克、下象棋。关闭的大门下独坐着一个更老的老人,皱纹深刻,面貌干净,仪态从容。我猜想这位老人在闲暇时会用一管羊毫涂写诗画。不忍叨扰,向旁人打听如何进文庙。那人向北一指,说里面正在施工,那边有工人入口。又说,没啥可看的。我笑着答谢,转身向北。
资料显示,浑源文庙始建于辽金,明万历三十九年全部建成。历代均有增葺,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进得庙内,果然规模宏大,经过修旧建新后,殿、堂、亭、阁、祠、东西廊庑俱全,格局十分完整 。恢弘的大成殿黄绿琉璃瓦盖顶,庄重沉稳。殿内高大平直的梁柱一人完全环抱不过来,硕壮的梁柱承载了数百年重压,仍坚固无比。我抚摸着深漆巨柱,这上面有无数学生的掌纹吧,轻轻用力,就和几百年前孩子的手相握了。自唐以来,浑源在从军、为政、治学上屡现颇有建树者,荣耀着一方历史,对一个城镇的繁荣起着积极的作用。这些人大都在这里接受过诗礼教化吧。
出了文庙,沿巷路走进大片的古民居。这里的房屋保存完整,排列有序。灰砖灰瓦、矮屋阔院、屋顶起脊、照壁迎门,当是百年前的遗存。与晋中民居的粗犷相比,浑源民居的建筑更为细腻雅致,富有文韵。一座庞大宅院端然而坐与平民小院相邻而居,贫富相依可见民风淳朴。门楼并不煊赫张扬,黑底烫金的匾额上书“麻家大院”,显然是当下所为,颇感多此一举。大门虚掩,我们未敢冒然进入。脚下雕饰精美的门枕石已有残疵,更显百年沧桑之美。从门隙看去,可见庭院幽深,正厅、东西配房形制完整,一只白猫安静地蹲在荷花缸上。墙上檐下处处可见极为精美的砖雕木雕。在外围看这大院有三进,第三进院的正面是两层阁楼凸显而出。麻家大院像个历史老人举手投足蕴藉有度。探究麻家大院的麻氏主人得知,麻席珍,生于1866年,清光绪壬寅(1902年)举人,宣统庚戌年(1910年)考取法官,曾在陕西、山西的审判厅任职,还做过几地的县知事。民国十二年辞职返乡后从一败落贵族家买下院落,重新修缮整理,成为规制齐备的三进深宅大院。返乡后,正巧李峪村出土青铜器,麻席珍极为关注,进行了详细考查,并撰写了《浑源出土古物图说》一书。看,也是个爱乡深切的文史人。
现代化的推进,令各地古民居被拆毁得所剩无几,反而经济欠发达的浑源还保留着大量旧时代的老屋,这也是酸楚中的一种慰藉。似乎其他地区外出奋斗的人,有了积蓄后,会在家乡建房置院,而近几十年来,浑源人都默契地将住宅保留或是任墙屋颓圮,却不新建。这一点我有些不解,希望有机会能向韩众城先生请教。
几个辗转,我们走近一座高大的牌楼。后面是建筑宏大、殿宇雄伟的寺院。寺院山门庄严,琉璃盖顶,共开五门,两旁砌有琉璃八字墙,门前一对石狮。这就是本地人一再推荐的国之瑰宝永安禅寺了。因大门紧闭,没能进去细看。据说永安寺的建筑和壁画反映了北方古代的建筑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是又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处之多,实在了不起。
这时,一队官员模样的人从里面走出来。从古城内到处施工的现场看出,地方领导有着长远的规划。古城再造需要雄厚的财力和精诚的匠心,对于刚刚摘掉贫困县帽子的浑源来说困难可想而知,但千百年来浑源已塑造出坚韧强健的地域性格,又让人对其充满了信任和期待。恒山巍巍,浑河汤汤。这位山河之子腰身一挺,向前迈出了大步。
告别浑源,我们从另一条路出城。蓝天之下,一片片新住宅区崛地而起,美丽壮观的现代化学校替代文庙培养着根系故土放眼世界的新浑源人。未来的某一天,重来此地拜访,见到衣衫楚楚、儒雅厚重的浑源,我要拱一拱手,愉快道一声:先生,您好啊!
周淑艳,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运河》副主编。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语言文字报》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公众号等处。
轮值主编|许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