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乡
GREAT
-CHANGES
IN THE
VILLAGES
作品展播
巨变
近日,在天津市作协举办的系列征文活动中,武清区作家协会王彦明获得“迎接党的二十大‘国之大者’·新时代山乡巨变”主题征文二等奖,周子妮获得“迎接党的二十大‘国之大者’·城市记忆”主题征文和“迎接党的二十大‘国之大者’·新时代山乡巨变”主题征文三等奖。平台将依次推送展播。
《总书记铺就的幸福路》
作者 周子妮
快十年了,张宝军始终忘不了2013年5月14日的那个上午。
似乎和往日没什么不同,作为南蔡村镇丁家瞿阝村的党支部书记,张宝军常喜欢在早餐后沿着村子蜿蜒曲折的土路转悠几圈,和老伙计吹吹牛皮,和村东头老杨家的小小子儿逗逗话,一双黑布鞋一步一踱地趿着土,朝着大队的方向走去。谁家有几口人,“地喽”有几亩田,他心里明镜儿似的。但“牛皮”还是要吹,因为“牛皮”里藏着乡亲们的憧憬,孩子也还是要逗,因为玩笑里藏着村子未来的希望。那天也是一样,把前一天剩的小米粥热得了,又就着吃了几口馒头,他就出门转悠了。七点多钟的光景,虽已进了五月,空气中仍有几分薄薄的凉意。张宝军在碧绿的麦田里踱着步,西边的麦地刚刚浇过水,喝透了水的麦子在阳光下看着水灵儿极了,张宝军的心情也跟这片麦田一样痛快极了。忽地听见了汽车行驶的声音,由远及近赶趟儿似的朝他这边开来——是镇上的人。
“张书记,赶紧准备准备。”
“准备啥,有啥准备的,看你慌里慌张的。”
“有领导要来,大领导要来。”
“多大的领导?”
呼啸而来的车又呼啸而来地走远了。
张宝军蹲在地头,不知道自己是该去大队“准备”,还是就在“地喽”“准备”。他看着天上一片一片的白云飘飘忽忽地从晃眼的大太阳旁边溜达过去,又听着耳畔不时传来翎鸽咕咕咕得叫声。远远地,就看见一辆面包车顺着武香路不疾不徐地朝自己这边驶来。张宝军霍地站了起来,三步并两步地迎了上去,走到一半他就觉得自己迈不动步了。
那是他常常在《新闻联播》里看到的面容。
那是他见过的最和蔼可亲的笑容。
那是他见过的最高大挺拔的身影。
那是习近平总书记。
张宝军觉得自己的舌头根发硬,双手忍不住的颤抖,一股暖流盈在自己的眼睛里就要夺眶而出。他看着习近平总书记一步步朝自己走近,又与自己亲切地握手问好,直到习总书记已经朝前走了,他还愣在原地。时任天津市市委书记的孙春兰拉了拉他的衣角说:“张支书,快走哇,总书记都走到前头去了,您得给带路哇。”张宝军才缓过神来,踉跄了几步,快步跑到习总书记身旁。习总书记微笑着和张宝军拉起了家常,仔细地询问着全村有多少口人,年收入在多少。张宝军一一回答,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砰砰直跳的心脏又恢复了平稳的律动,因为走在他身旁的习总书记亲切地就仿佛是自家人一样。他边走边告诉习总书记,村里种的基本上都是大田作物,主要就是小麦和玉米,如今小麦正处于三防期。习总书记弯腰轻抚着眼前碧绿的麦苗,又起身望着一片接着一片的青翠原野,说:“今年春天北方地区天寒,我不放心今年的夏粮生产,所以才来地里亲自看一看。”恰逢村民老杨正在地里干农活,习总书记又和老杨聊了起来。见习总书记过来老杨连忙把手在衣服上蹭了又蹭,紧紧地握住了习总书记的手,红彤彤的脸上带着几丝兴奋又藏着几分羞赧。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里,习总书记和老杨算起了种粮账。老杨告诉习总书记自家共有四亩责任田,每年种两季粮食,一季麦子,一季玉米。习总书记问老杨种植小麦的效益,老杨说:“小麦每亩收500公斤,收入1000元左右。浇地水电费村里负担,除去购买籽种、农药、化肥等投入300元左右,纯收入600元左右。” 他还告诉习总书记,这几年国家和政府不仅不再向农民收任何农业费用,一年两季,每亩每季补贴80元,习总书记听了点点头,表示天津对农民种粮补贴的政策落实的好,补贴的数额同全国各地区比也是多的。
习总书记看到站在一旁的农技人员邵凤成,又主动走上前去握手,并眼含笑意地问:“你是县里的指导员,还是乡里的指导员?”邵凤成说:“我是县里的指导员,主要负责承包南蔡村镇的粮食生产,丁家瞿阝村是南蔡村镇的一个重要粮食生产村,今天我在这儿指导群众进行小麦的后期三防。”习总书记又问:“你承包的村粮食生产好了,和你有什么直接关系吗?”邵凤成回答:“我们技术人员是有绩效考核的。如果,我指导的乡镇粮食种好了,将来在评职称、评先进时,组织上会优先考虑我。如果,我指导的乡镇粮食打不好粮食,就会受到组织的相应的批评和惩罚。”此时,时任农业部部长的韩长赋同志接过习总书记的话茬说:“技术指导员,给介绍一下今年你们的夏粮生产情况。”邵凤成说:“今年春季天寒,主要表现在四月份平均气温比历年低了1.8℃,小麦抽穗比历年晚了一个星期。历年都是5月的5-7号抽穗,今年推迟到12、13号。虽然晚了几天,但是我们依然对今年小麦丰收充满了信心。”
“为什么?”习总书记问。
“武清区今年的小麦播种面积57.4万亩地,播种前区里就落实了国家各项的惠农政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又进行了大范围的技术宣传培训,为农民提供服务。今年的小麦生产表现两个特点:一是种植基础好,其中优种化率高、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苗期长势好于去年;二是关键技术落实的好:返青、拔节期水肥及时到位。据我们调查,全区小麦平均亩穗数44万。虽然4月份低温,小麦生长进程稍有推迟,但下一步通过抓好后期‘三防’,增粒、争粒重,能够实现夏粮生产丰收。”邵凤成回答。
习总书记又问:“你们现在主要做的指导工作是什么”。
邵凤成说:“后期三防,就是防病、防虫、防早衰。”
“是什么病?”
“白粉病、锈病,主要用三唑酮防治。”
“什么虫?”
“吸浆虫和蚜虫,主要用吡虫啉防治。”
正说着,张宝军看见一旁的邵凤成低下头,拔起一株麦子,交到习总书记手里。习总书记指着上面的虫子继续问邵凤成:“这是什么虫?”邵凤成靠过身子,用手指着那些虫子说:“这是小麦蚜虫。您看,这个是有翅膀的,那些没翅膀的都是它生的。”习总书记听着哈哈笑了起来,大家也都跟着一起笑了起来,希望的田野上回荡着习总书记和乡亲们的欢声笑语。半晌,习总书记手中握着一捋麦子对张宝军说:“要全面加快建设现代都市型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张宝军的心里备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当大家要走出麦田时,张宝军提醒习总书记:“总书记,咱们别从西头走了,那边刚浇完地,下不去脚。”习总书记笑着说:“好,我听您的。”一路上习总书记又问张宝军,丁家瞿阝的“瞿阝”字怎么写,张宝军说,就是瞿秋白的“瞿”加一个耳刀,当“四通八达”讲。习总书记爽朗得笑了起来说:“今天我又认识了一个字。”
很快,他们就走回到了武香路上。临行前,习总书记又紧紧握住张宝军的手,反复叮嘱他要把地种好,不误农时。习总书记乘坐的车走远了,但张宝军还久久地伫立在原地,沉浸在与习总书记交谈的幸福当中。那一双被习总书记握过的手仿佛被注入了无穷无尽的力量,让他重头到脚的充满了干劲儿。
那是张宝军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将近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张宝军敢拍着自己的胸脯说,这十年,他没有辜负习总书记的期望与嘱托。先是组织村“两委”带领村民铺设农田地下节水管道、新建配套泵站,引进优良品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雨露日月下的田野,不负用心耕种的岁月,转年全村小麦、玉米就获得了大丰收。但张宝军深知,只“丰”不“富”,不是真正的小康。习总书记指出的“全面加快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就是“富”的方式。紧接着他又组织全村的党员干部,带头投资冷棚葡萄种植。在张宝军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的时候,其实自己也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都是第一回干,谁也吃不准是不是真能挣到钱。第一年播种,第二年抽苗,第三年结果。绿的翡翠、红的玛瑙……一串串葡萄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吸引了京津冀的客商纷纷采购。眼瞧着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张宝军的心才真正踏实下来。几年来,在张宝军的带领下,村子里建成了200多亩葡萄大棚,成立了“金河滩”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天津农科院果蔬研究所结成科技帮扶“对子”,为大家提供种植技术和销路。他还记挂着习总书记对小麦种植的关心,在村子里搞起了小麦深加工,领着大伙儿在村里建起了武清区第一家石磨面粉厂,特色黑小麦粉贴着丁家瞿阝的商标飞进了全国各地的餐馆和商超。党的十八大以来,丁家瞿阝村将习总书记的嘱托铭记在心,全面搞好现代都市型农业,注重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让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行业,乡村振兴取得累累硕果。
岁月如一把锋利的镰,收割着丁家瞿阝踔厉奋进的十年。排起长龙的运粮车,高唱着丰收的赞歌,踏着时代的节拍飞奔向前。从全镇垫底的困难户,到赫赫有名的五星村,看到愈发整洁优美的村庄环境,张宝军感到由衷地欣慰与自豪。如今,张宝军已经把接力棒交给了新上任的“一肩挑”张鸿勋。小张书记将继续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计划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把村里的道路进行集中修整,真正的把丁家瞿阝村建设成为一个生态文明的美丽村庄,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比棚里的葡萄还甜。
十载春华秋实,张宝军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把高高挂在自家墙上那张与习总书记的合影仔细擦拭一遍。他要让当年的“高光时刻”永远照耀着丁家瞿阝村的发展之路。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张宝军多么希望望习总书记能再来丁家瞿阝村。他想骄傲地对习总书记说:“沿着总书记铺就的幸福路,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守护好这片希望的田,我们做到了!”
作者简介:周子妮,武清区文化馆青年干部,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小说、散文作品散见于《天津文学》《岁月》《文艺论坛》《天津日报》《今晚报》等刊物,曾获得“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东丽杯·第二十三届全国梁斌小说奖”一等奖。现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创作研究生班、鲁迅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在读。